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16章 招贤纳士的理论(1/3)

  麾下从七十一人,急剧扩张到四百多人,朱慈烺顿感指挥压力倍增,直呼吃不消。

  录好兵册文书,简单甄别之后,他抽调出身最好,体格最健壮的五十名新兵,补充到第一哨队。

  良家子出身的新兵加入,可以冲淡顺营色彩,使得这支亲兵队更加忠诚、可靠。

  同时,由三个老兵带两个新兵,也能最大限度降低影响,战斗力不至于断崖式下降。

  前路充满坎坷和危险,没有一支可以随时顶上的主力可不行。

  剩余三百新兵则编为三个后备哨队,就当壮丁来使用。

  人员方面,赵大勇晋升第一哨的哨总,成为亲兵队的指挥官;毕长喜接替朱慈烺的位置,晋升第一哨乙队的队总。

  陈富贵、老魏等人则带着几个手下,分别调任第二、三、四哨的哨总、什长和伍长,以维持后备哨队的基本秩序。

  经过大刀阔斧改编,第一步兵营宣告成立。朱慈烺起了一个响亮的番号,名曰“近卫营”。

  这个名号让所有将士与有荣焉。什么叫近卫?那就是皇家禁卫军啊。

  仅仅两天时间,队伍就从半个哨队,扩张到守备营的规模,老兵们的士气非常高涨。

  毕竟部队规模越大,职缺越多,升官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面报效朝廷,一面光宗耀祖,两者并不矛盾。

  毕长喜则在心中感慨,从大明禁军到顺营,如今又变回大明禁军,真是世事难料。他希望这支军队不要再沾染京城三大营的坏习气,不要再败亡了。

  至于人数太多,辎重不好运送的问题,赵大勇等军官根本没放在心上,认为不需要担心。

  新兵不懂得列阵,没有挥动刀剑的勇气,打仗肯定是不行的。然而,这些新兵都是年轻人,身上有榨不完的力气,正合适运输辎重。

  每两个人推一辆独轮车,就能拉一百斤粮食草料。即便用扁担来挑,三百个人也能挑不少东西。

  再加上二三十辆驴车、骡车,够用了。

  这样,既不会影响行军速度,又能节约老兵的体力,让老兵可以随时投入战斗。

  在项城之战以前,顺军也没有多少骡马,辎重都是靠新兵来运的,行军速度一点都不慢。

  当时,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保定总督杨文岳及总兵贺人龙、李国奇、虎大威等合兵4万,联合围剿顺军。

  顺军就靠两条腿,在汝宁府一带,带着拥有大量骡马的明军兜圈圈。

  最后,顺军非但跑赢了敌人,还抽空设下埋伏,大破明军。从此以后,顺军才总算有了骑兵,有了骡马运送辎重。

  所以说,以老兵为战兵主战斗,以新兵为辅兵主运送辎重,这是很传统,且很有效的作战方式,绝对没有问题。

  额外增加三百个新兵,总比什么事都让老兵干强。新兵扛不动?用鞭子抽就行。

  人的负重能力虽然不如骡马,但耐力比任何牲畜都强,很扛造的。

  太子就是心太善,总想着体恤士兵,把所有人都带到德州,那怎么行嘛。

  不过,赵大勇的说法很快被现实打脸。

  七十一个老兵里,有指挥百人以上经验者,唯他一人而已。

  很多新晋军官两天前还是大头兵,一天前还是伍长、什长,现在却要担任哨总、队总的角色。可想而知,他们有多么迷茫。

  面对大量新兵,新晋军官们不知道该如何管束手下,吆喝声在军营此起彼伏,乱哄哄的就像菜市场。

  折腾到二更时分,新晋军官们才总算学会最基本的口令,把新兵带回营房休息。

  在军营里,秩序便如此之差,到了正式行军,还不知道乱成什么样子。

  这正是朱慈烺和方以智最担心的情形,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农民军可以滚雪球,是因为在滚起来之前,就在历次战斗中锻炼出很多低级军官。

  李自成可以在新兵队里安插很多老兵做军官,当然能快速掌控队伍。

  再说了,李自成有无穷无尽的兵源可以利用,一队新兵被打散,剩下的就自动变成老兵。主打一个生生不息。

  而朱慈烺在两天前还是光杆司令,有限的老兵又要留在第一哨队,随时准备战斗,没那么多老兵可以调配。

  如果说将军是军队的脑袋,士兵是军队的血肉,那么中低级军官和老兵,就是一支军队的骨架和脊梁。

  光有脑袋和血肉,没有脊梁骨架,是无法组成一支精锐部队的。

  反之,若能得到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层军官,再加上几个月训练,再怂的壮丁也能练成铁军。

  想到这一点,朱慈烺把赵大勇叫到房间里,询问县狱的招降情况。一天过去了,那些囚犯,到底肯不肯效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