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15章 饶阳城三百壮士(1/2)

  尽管朱慈烺吩咐所有人低调行事,可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士兵们敲开富户的大门征集牲畜,太子即将撤退的消息,很快在大街小巷传开。

  午后,毕长喜牵着二十几头驴回到县衙。数量少就罢了,还都是老弱病残,快可以宰来做驴肉火烧的货色。

  听着满院子的老驴在叫,朱慈烺啼笑皆非。

  因为驴的体型比较小,负重能力比骡子或者挽马差很远,一般用来拉磨、拉小车,或者供小脚女人代步。

  骑乘打仗就不要想了,一个壮汉光体重就能压垮一头驴,更别提壮汉手上还有兵器,身上还有盔甲。

  毕长喜无奈地回禀,伪县令上个月刚刚搜刮过一次,健壮的骡马都被牵往京城,支援一片石之战去了。

  当然,后来顺军战败,那些骡马又落到清军手里,这是后话。

  富户们跪在地上指天发誓,发誓绝对没有将骡马藏起来,否则不得好死。为了自证清白,富户们还捐输了不少银子,几两至几十两不等。

  士兵们也在各家的马厩里搜过,除了小毛驴,确实没有其他大型牲畜。

  朱慈烺接过一千多两“捐输”,不得不承认“骡马化计划”失败。

  牲畜这玩意不像银子,不太好藏,马厩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而且牲畜也不太值钱,一头骡子就值几两、一匹挽马值十几两,富户们若真的有,没必要拿银子来抵。

  村庄里或者还有一些骡子或者耕牛,不过时间太紧,没时间下乡去牵了。

  缺少牲畜,令朱慈烺忧心忡忡。

  战马每天要吃十五斤干草,三十匹马就是五百斤,五天就是两千多斤。再加上驴自己也要吃草,还有七十多个人的干粮、军帐、武器、盾牌,盔甲……

  算下来,辎重总量得有好几吨,平均每个士兵几十斤。

  而饶阳城外的滹沱河是北流河,直通天津,没法借助船只运送辎重。

  如果不得不让士兵背一部分辎重,五天赶到德州的计划就难以完成。而时间拖得越久,需要带的辎重就越多,速度就越慢。

  这是一场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游戏,最后行军时间可能要拖到六七天。

  不过,更让他头疼的事还在后头。

  十几个耆老听到东宫撤退的消息,一起来到衙门打听情况。确认消息属实后,他们齐齐伏在朱慈烺面前嚎啕大哭。

  “殿下,您走了,大家可怎么办呀。”

  “殿下,饶阳城墙高城深,城内还有近千壮丁健妇,未必不能坚守。鞑子打不下来,兴许就退回辽东了。”

  “殿下……”

  朱慈烺看着眼前一众老人,心中五味杂陈,不知该怎么宽慰好。

  十余年来,清军曾五次入关劫掠,攻破城池百余座,杀死或掳走大明臣民以百万计。死在清军屠刀下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清军的残暴,老百姓很清楚,饶阳城落入异族的屠刀之下,结局注定悲惨。

  朱慈烺也很想留下来守护这些百姓,但他知道,这是行不通的。

  清军披甲精锐近十万,还有源源不断的后备部队,正从辽东赶来。

  饶阳暂时风平浪静,只因清军被顺军所吸引,机动部队部署在太行山一线罢了。

  若多尔衮得知大明太子的行踪,必派一支重兵来围攻,别说千余壮丁和健妇,就算再翻上一百倍,饶阳城恐怕也守不了几天。

  撤退是不可避免的,唯有下江南重建一支劲旅,才有抵挡清军兵锋的可能,未来才有机会打回来。

  只是……

  毕竟弃土逃亡,朱慈烺没有那么厚的脸皮,用冠冕堂皇的借口为自己辩护。

  方以智接过这个尴尬,对众耆老安抚了一番,承诺朝廷不久便会重返北直隶。

  这个承诺虚无缥缈,耆老们哪里肯相信,一边磕得满头血,一边苦苦哀求,真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直到确认撤退计划无法改变,才失魂落魄地告辞。

  “慢,”朱慈烺终于忍不住内心的煎熬,叫住了众耆老,“若你们信得过本宫,可以把子侄送来,跟本宫一起走。”

  “殿下……”

  方以智转过头,向朱慈烺连连眨眼,暗示这个决定并不好。

  人越多,需要带的辎重越多,在牲畜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行军速度就越慢,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那些耆老肯定不会只把亲侄子叫来,回坊间一说,或许半个城的壮丁都会跟着太子一起走。

  带着几百个没受过训练的壮丁,可能十天都走不到德州。

  饶阳如此,后面的武强、武邑、故城诸县,又该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