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茶的岁月

第七十四章:神圣同盟(8/11)

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不难看出,所谓‘麒麟’即长颈鹿也。正统三年,榜葛剌国又进贡过一次‘麒麟’,我在皇宫御苑看见过它在吃树叶。”

  信孝闻茄子说道:“我们那边也和高丽人一起将长颈鹿称作麒麟,邻近一些海岛之人则称它为‘麒麟鹿’。据说长颈鹿很少发出声音,有人认为长颈鹿是个哑巴,从来不会叫,其实它们也会叫。但由于长颈鹿的脖子实在太长,叫起来很费力气。所以,它们平时一般很少叫。有时,年幼的长颈鹿找不到自己妈妈了,它们也能发出像小牛的‘哞、哞、哞’的叫声。长大以后的长颈鹿,不但身材很高、看得也很远。跑起来也甚快,当它发现远处的敌人时,能躲起来,躲不开就会用它那像铁锤子一样的大蹄子来应付敌人,所以用不着发出呼救的声音。它们在战斗中常以脖子为武器,这种行为被称为脖击。不过长颈鹿的心脏过小,使得它不能做长程奔跑。”

  有乐听了高兴道:“没想到它也很能打。”我转头说道:“掉海了。”有乐忙道:“赶快去捞它上来。或者等它自己挺着长脖子走上岸,我们又有帮手……而且我的坐骑‘四不象’早在姜太公时代就已经上过战场了,看来这种动物也是会打仗的。”

  “麋鹿吗?”脸形奇特的小个儿家伙夹在鸵鸟堆里说道,“你骑来的那东西是一种鹿类动物。因为它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它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因此又名四不像。麋鹿曾广布于我们那边,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最后的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元朝时,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由于人们的捕杀,麋鹿渐渐难以生存。上古遗址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数量,与家猪骨骼的数量相当。可见当时麋鹿是被古人当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猎杀。甲骨文中记载,古代一次猎获麋鹿的数量达三四百只。另外麋鹿还被制成治病和强身的各种药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麋茸功力胜鹿茸……麋之茸角补阴,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阴益肾……’《彭祖服食经》等著作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剂就有几十项。麋鹿由此也就成为人们为治病而追杀的对象。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法事仪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记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汉朝以后,野外麋鹿数量日益减少。元朝建立以后,善骑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从黄海滩涂捕运到大都,供皇族子孙们骑马射杀。野生麋鹿逐渐走向灭绝。”

  “人们太自私自利了,跟什么都不能好好相处。”有乐叹了口气,随即讶问,“这里怎么会有一只?”

  脸形奇特的小个儿家伙在鸵鸟群里琢磨道:“元朝败亡,逃离中原之时,有些皇族从猎苑带走了一批,想是后来被西域商旅购得少许,卖给马戏团。我曾在猎苑见过,明宫也有不少,不时赠送一些给番邦使节带回去养。这东西很温顺。却跑不怎么快,也不太能打,只会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企图赶走侵袭之敌,实在不行就逃。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较易被天敌和人们捕杀,从而走向绝种。”

  有乐听了,摇头说道:“想不到它有这么不行!真是徒有虚名,那我还是放它一条生路算了。身为武圣、兵学奠基人、兵家鼻祖、百家宗师,姜太公当年骑了它去打仗,没被申公豹骑的豹子干掉,看来还真是侥幸……”

  “听说姜子牙是很厉害的,”信孝闻着茄子说道,“他女儿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姜太公以杀猪卖肉为业,没事垂个钓,临老才发迹,被周文王起用。此前,身为入赘女婿,倒插门儿到岳父家中从事卖猪肉行业,却没满足于有妞泡、有肉吃,不是很爱做生意,常让老婆和女儿代劳,他闲居在家,直到七十岁还一无是处。不过他坚持努力写东西,太公留下的著作《六韬》在北宋时期就已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后来传至我们那边,我在家里也修过这门课。家老们还邀来高斗枢的同门斗垮天之侄斗塌天为主讲教师。老师说,姜子牙后裔中以杭州厉氏家族最为著名。我不明白的是,不知为什么他的子孙姓厉?”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了去!”有乐转头说道,“姜子牙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封地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军。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通常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镐京,岁寿一百三十九岁,其子丁公吕伋继位。姜子牙早年只爱钓鱼,不理生意,连猪肉也不去卖,以致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异,姜子牙劝她说:‘老伴!一把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