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李景隆是否忠心?(1/2)
“既然你爹打得如此艰难,他后来又是如何获胜的?”老皇帝满腹狐疑地问道,“不是你小子乱编的吧?”
朱高爔沉浸于感慨之中,没想到老皇帝有此一问,忙组织词汇应对。
双方一直激战到午后,仍难解难分,未分胜负。
李景隆所部在兵力数量上占优势,瞿能父子带领万余精锐,打得兴起,凶猛冲击,带动士气大涨。
燕兵拼力抗击,渐处下风。
在双方相持不下的关键时刻,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忽然,“喀嚓”一声,李景隆的将旗被折断,指挥顿时陷入混乱,攻势减缓。
朱棣趁机急令骑兵精锐绕到敌人后面冲击,并且抓住机会下令火烧李景隆大营。
一时间,火焰四窜,迅速蔓延,浓烟升腾,火势越来越大。
李景隆的部众不知所从,乱成一团。
扭转战局的关键是突如其来的一场火,令人倍觉诡异,难以置信,朱高爔颇费思量,这要如何跟老皇帝说呢?
反正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真实情况如何他也不得而知。
“怎么不说了?”
信息极度不对称,老皇帝总担心大孙子欺瞒他。
思来想去,还是如实相告吧,或许老皇帝会将这场恰到好处的大风,解释为燕王天命所归呢。
“是一场风”,朱高爔老老实实地回答。
“一场大风帮你爹打了胜仗?”老皇帝撇着嘴嘲讽道。
他不禁怀疑大孙子的智商,就算扯谎,也得找个不那么容易被识破的说辞吧,
神风相助,你骗鬼呢?!
朱高爔无奈地点点头,说实话,他也不太相信这种说法。
靖难之役中,类似的及时风不止刮了一次,每次都让朱棣转危为安。
巧合多了,难免透着虚假。
至于真相如何?又如何查得清呢?
查来查去,有什么意义呢?反正朱棣是最后的赢家,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就算过程有待推敲,结果也无可更改。
见大孙子一副老实巴交的可怜样,老皇帝虽然不信,却也不再追问,开始陷入沉思之中。
战局转变太过离奇,定然有人故意放水。
“说吧,你爹许给了李景隆什么?”老皇帝思索良久,猛然开口问道。
“孙儿不知,孙儿只知道,父王率军抵达京师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父王进城”。
李景隆的所作所为,着实让别人无法为他美言。
再者,咱凭什么要为他说好话?直到现在他还是墙头草,两头摇晃呢。
朱高爔垂眸喝奶,不再多言。
老皇帝需要时间,分析思考。
朱高爔最初翻看史料时猜测,不论战斗力如何,从本心而言,这场仗,李景隆不想打。
万一,朱棣死于交战之中,皇室群情激愤,要求严惩元凶,建文帝多半会顶不住压力,将李景隆推出去抵罪。
“李景隆吃了败仗,建文帝没有惩罚?”
朱高爔接连喝了两杯奶后,老皇帝又问道。
“不曾惩罚”,朱高爔言简意赅地回答,他担心透露太多信息,将老皇帝气出个好歹来,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数月之内,一败再败,数十万兵马丢了个精光,建文帝不仅没听黄子澄等人立斩李景隆的上书,还继续委以重任,让他驻守金川门,要不然李景隆怎么有机会向朱棣开城投降?
建文帝的用人策略,还真是谜一样地自信,常人难以理解。
“心怀鬼胎,应立斩无赦”,老皇帝愤而拍桌道。
将李景隆召回京师后,建文帝只是撤了其统兵之职,却并未问罪。
李景隆一溃千里,丧师数十万,双方攻守之势由此逆转,朱棣在德州缴获了大批的粮草辎重,获得了充足的补给,更加有实力长期对抗。
御史纷纷上疏弹劾,“失律丧师,怀贰心”,李景隆死罪难逃。
当初极力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悔恨不已,也认为李景隆万死难辞其咎,请求“正其罪以谢天下”。
但是建文帝统统不听,直至此时,他仍心存侥幸,认为李景隆是忠于他的。
朱高爔很是好奇,李景隆是如何花言巧语说服建文帝的。
“接着讲”,老皇帝愤然道,“讲详细些,咱想知道,李景隆是如何丢盔弃甲逃回来的?他难道不怕建文帝立斩不赦?他还有脸回京师?他怎么没战死在外面?!”
李景隆要是有视死如归的勇气,哪里会败得那样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