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朱棣,朱元璋为我续命

第135章 九死一生(1/2)

  吕氏真地敢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动手吗?

  朱高爔也有此疑虑。

  就算再思虑周详,但终究难免百密一疏,吕氏怎能确保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要知道当时东宫的女主人是常琳,很多宫女和内侍是从常家带过去的,绝对忠心。

  那么多双眼睛盯着,吕氏怎么可能有下手的机会?

  朱高爔无意探究真相,无论如何,很多事都已经无可逆转。

  朱静宜成亲了,自从上次在菜园闹得不欢而散,近来很少入宫,听说有孕在身,害喜得厉害,不敢外出。

  朱允熥也已搬出东宫,住在自己的王府,虽然与储位无缘,但是老皇帝钦定朱标一脉继承皇位,新君即位,无论是谁,都要追尊朱标为皇帝,而朱允熥必然将成为亲王,一人之下,地位尊崇,富贵安稳。

  吕氏的事暂时搁置一旁,老皇帝要继续听靖难之事,派人催朱高爔快点儿过去。

  “你爹接下来是怎么打的?”老皇帝已然恢复元气,精神头十足地问道。

  只要心里看开了,接受起来就会比较容易一些,朱高爔不清楚老皇帝昨夜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纠结,又达成了怎样的逻辑自洽。

  总之,多想无益,踏踏实实把眼前这关过了再说。

  李景隆逃到德州,准备来年开春再战,但是朱棣不会给他利用冬季休整备战的机会。

  建文元年十二月十九,寒冬腊月,北方最冷的时候,朱棣带着兵马,兴师动众地出发,声称要攻打大同。

  大同乃北方边塞重镇,是代王朱桂的封地,朱桂早已在数月前被削爵。

  朱棣料定,李景隆不得不救。

  他就是要让李景隆疲于奔命,利用北方冬季的寒冷消耗其士气和战斗力,让他没时间重整军备。

  十二月二十四,朱棣带兵抵达广昌,守将杨宗归附。

  建文二年正月初一,朱棣到达蔚州,守将王忠、李远投降。

  后来李远率六千轻兵,扮成朝廷军士,经由济宁、沙河,策马疾驰,一路快进,焚毁李景隆在在徐、沛之间的粮饷通道。

  数万粮舟毁于一旦,河里的鱼虾都被烫死浮在水面

  李远随后击败对方三万骑兵的追击,顺利返回燕兵大营。

  朱棣念其大功,登基后,将他册封为安平侯

  二月初二,朱棣兵临大同城下。

  当李景隆率军出紫荆关赶来救援时,朱棣却虚晃一枪,撤围而去,经居庸关返回北平。

  冰天雪地,极寒天气,不少南方将士被冻伤。

  被燕兵牵着鼻子走,白跑一趟,损失大量装备,最重要的是士气受损严重。

  李景隆被耍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

  没办法,他不是朱棣的对手。

  常年在北方征战,朱棣已将战略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罕遇敌手。

  “你爹就没碰到过硬仗?”

  朱高爔对便宜爹佩服得五体投地,老皇帝却嫌他吹嘘过度,舌灿莲花。

  两个月后,中原大地,战鼓再次敲响。

  初夏时节,暖风吹拂,白沟河缓缓流淌,与雄县、霸州连成一线,此乃南北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关,大名鼎鼎的杨六郎曾在此镇守。

  朱棣与李景隆的第二次激战,便爆发于白沟河。

  四月二十,朱棣渡过拒马河,在苏家桥扎营。

  夜间,风雨大作,暴雨倾盆,平地积水二尺。

  朱棣枕戈待旦,无法入眠。

  在战场上拼杀多年,见惯流血牺牲,上一秒还对你呲牙咧嘴笑的年轻鲜活生命,下一秒便倒在血泊中,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每一战都可能是最后一战,生死难料,他不敢掉以轻心。

  睡不着,便坐起身,全副盔甲,静待大战来临。

  燕兵的优势在于骑兵,武定侯郭英在阵前布置了大量火器,专门对付骑兵的冲击。

  朱棣发觉郭英阵前空虚,像往常那样指挥骑兵猛冲过去。

  冲至阵前,突然散弹呼啸而起,轰鸣阵阵,火光冲天。

  大批燕骑精锐中弹,朱棣损失惨重。

  双方缠斗倒深夜,直至敌我难辨方停。

  在激烈的搏杀中,朱棣不知不觉脱离主力,身边只剩三名随从。

  夜色茫茫,伸手不见五指,他们迷了路,辨不清方向。

  朱棣翻身下马,趴到河边,聆听河水流动,辨别水流方向,摸黑赶回营地。

  第二天还得接着打,虽然筋疲力竭,但他顾不上休息,连夜召集诸将,部署明日的作战计划,迎接更为惨烈的厮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