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143章 不问出身 名臣周渭

  在薛居正强烈表明心志后,一旁本默不作声的赵光义,起身对着赵德秀一拜道:

  “臣有一事奏。”

  赵光义话音一落,不止堂内众臣,就连赵德秀的目光也放在了他身上。

  旁人的目光,赵光义不甚在意,唯有赵德秀的目光,让赵光义觉得有些如芒在背。

  那一目光,充满上位者的审视。

  好在赵德秀并未审视多久,一道话语很快从他口中说出:

  “右卿有何佳策,但说无妨。

  博采众议,本就是咨议省设立的初衷。”

  在赵德秀的准许下,赵光义开口说道:

  “隋唐以来,每逢科考之时,考生请托之风盛行。

  更有甚者,还有考官公然宴请考生。

  此不良风气若不扼杀,不足以正公道之风。

  臣认为本朝当施行“科考回避”制度。

  凡与考生有故旧、亲戚关系者,皆不可任考官,另外考官不准私下会见任何考生。

  若敢有违反者,轻则罢官,重则流放。”

  赵光义此话一出,赵德秀认可的点了点头。

  赵光义的政治才能,的确可圈可点,他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科举公平。

  既对国有利,赵德秀就不会否决。

  “右卿所言甚是,薛侍郎记录下。”

  薛居正脸色一变。

  在赵德秀表达完对赵光义的认可后,沈义伦也坐不住了。

  沈义伦出身寒门,对科举不公有着切身体会。

  沈义伦接着起身拜道:

  “臣尚有一策。

  每逢科考之时,当派侍御史从旁监督。

  另外咨议省当在皇城外,设一登闻鼓。

  方便学子若遇到不公,可击鼓鸣心中不平。

  殿下当告于民众,若登闻鼓一响,当会有朝廷大臣亲自审理科举不公一案。

  如此一来,学子有所依托,足可震慑奸臣。”

  沈义伦一献策完,薛居正脸色再变。

  沈义伦的话,让赵德秀面露笑意。

  登闻鼓的前身,最初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

  及至唐朝时,登闻鼓的作用有了明确规定:

  “有人挝登闻鼓,……主司即须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

  “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挝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

  自唐末到五代时,由于朝廷权威沦丧,登闻鼓制度早已烟消云散。

  今大宋日益重建中枢权威,借助着防止科举不公一事,重立登闻鼓的确是一条佳策。

  而一旦由咨议省设立登闻鼓,那么日后新政其他方面有何冤屈处,咨议省亦有直接听闻民声。

  但赵德秀觉得沈义伦的策略,还可尽善尽美。

  赵德秀看向众臣说道:

  “既登闻鼓由咨议省所设,孤身为咨议令,便是有司主官。

  当告知百姓,登闻鼓一响,孤当亲自主理案件。”

  赵德秀说完后,又自然的看了薛居正一眼。

  赵德秀的本意是让薛居正,将这一措施记录下来。

  而面对赵德秀的这一眼,薛居(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mebook.hachker.com。窝里看小说手机端:http://ebook.hach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