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藏青云:上岸先斩白月光

第6章 笔试风云,暗度陈仓(1/2)

  考前模拟培训接近了尾声,进行这场模拟答辩,培训就结束了。

  教室里的空调低沉嗡鸣,像某种疲惫的叹息,在耳边持续震动着。

  冷气从头顶缓缓落下,拂过每个人的后颈,带来一阵阵清凉与压抑交织的感觉。

  虽然是模拟,但每个环节都逼真得令人有些压力。

  空气里弥漫着纸张与墨水的味道,混合着空调吹出的干燥气息,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

  肖锋的笔尖在模拟答辩草稿纸上顿住,纸面微微泛黄,带着些许陈旧的气息,指尖摩挲时能感受到细微的毛边,仿佛是被反复翻阅过的记忆。

  他抬头望向窗外,阳光刺眼,蝉鸣如潮水般穿透玻璃窗涌进室内,震得人耳膜发胀,连心跳都似乎与那声音共振。

  三天前张教授说的话仍在肖锋的脑海中回响:“选调生不是选会背书的机器,是选能把政策吃到骨头里的破局者。”

  这句话成为他此次模拟答辩的核心思想,也奠定了他的立论基调。

  “下一位,肖锋。”随着叫号声响起,答辩教室的门被推开。

  穿白衬衫的男生起身,西装袖口蹭过桌面,带起半页写满《孙子兵法》批注的稿纸,纸边在空中轻轻翻飞,像一片飘零的落叶,边缘还残留着铅笔勾画的痕迹。

  他弯腰捡起时,余光瞥见第一排评委席上,张教授正用红笔在打分表上画圈——那是前几位考生的论述里,关于“基层矛盾调解”的部分,大多停留在“加强宣传”“组织培训”的套话。

  这一细节为后续肖锋的表现埋下对比伏笔。

  “各位老师好。”肖锋站定,目光扫过七张严肃的脸,最后落在张教授镜片后微挑的眉峰上,“我抽到的题目是如何用法治思维破解乡镇信访积案?”

  他突然想起上周在社区帮母亲调解时遇到的案例,老人因宅基地纠纷上访三年,镇里每次都用“特事特办”压服,结果越压越闹。

  这个具体案例不仅增强了论述的真实性,也为后文的制度性建议提供了现实依据。

  “《孙子兵法·虚实篇》说‘致人而不致于人’,”肖锋的声音清冽起来,仿佛划开闷热空气的一道冷风:

  “基层治理中,我们常陷入被动,群众上访才去应对,矛盾激化才去解决,这不是‘致于人’吗?”

  评委席传来纸张翻动的轻响,像是风吹过林间的沙沙声。

  张教授放下红笔,身体微微前倾,连椅子发出的细微摩擦声都清晰可闻。

  这动作变化暗示了他对肖锋观点的认可与兴趣提升。

  “要变被动为主动,得用制度划清‘可为’与‘不可为’。”肖锋举起从母亲调解记录里整理的案例集,纸张边缘已经有些卷曲,上面密密麻麻贴着彩色便签:

  “比如建立信访预诊机制,每月梳理矛盾隐患,用人民调解法明确调解时限,用行政诉讼法框定行政裁量边界!这样既给群众明确预期,也让干部有章可循——”

  几声突兀的掌声响起。

  坐在末位的刘学姐率先鼓掌,指节敲得桌面咚咚响。

  她的眼神在评委之间游移了一瞬,像是在试探。

  紧接着,其他评委交换了一个眼神,第二声、第三声掌声陆续响起,最后连成一片。

  张教授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目光亮得惊人:“你这思路,把兵法融进法治里了。”

  他伸手按住肖锋要收走的答题卡,“这张我留着。”

  肖锋走出教室时,后颈还沾着薄汗,汗水顺着脊椎缓缓下滑,浸湿了衬衫领口,留下一道温热的痕迹。

  走廊尽头的窗户漏进穿堂风,吹得他脖颈一阵凉意,像是有人轻轻在他耳边吐息。

  他摸出手机,屏幕亮着李昊的未接来电——三个,时间都在模拟答辩开始后拨打的

  “肖锋是吧?聊聊……”

  转角处突然冒出个穿POLO衫的男人,腋下夹着黑色公文包,脸上堆着笑,香水味浓烈扑鼻,混着烟味刺得人睁不开眼。

  他说话时呼出的气息带着一丝焦躁的热气。

  “不用了。”他低头看表,声音冷静但略显紧绷,“我赶时间。”

  “年轻人别死脑筋。”男人的手搭上他肩膀,力道重得发疼,“李律师他爸和考务组张处长是老战友......”

  肖锋猛地侧过身,男人的手扑了空。

  他望着对方瞬间冷下来的脸,想起省纪委校友说的“汇款记录”,喉咙里泛起一丝腥甜。

  “谢谢好意。”他扯了扯皱巴巴的西装领口,布料粗糙地摩擦着皮肤,“但我相信考试公平。”

  当天夜里,李昊在律所顶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