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72章 太子的亲传弟子(1/2)

  打赢饶阳之战后,朱慈烺深感指挥能力欠缺,经常厚着脸皮,向手下请教如何排兵布阵。

  程虎、丁志标、张阿三等军官都是老江湖,被问得多了,也不好意思藏私,透露出不少制胜法门。

  朱慈烺总结了一下,就是如非必要,尽量不要命令士兵移动。

  只要士兵不到处乱跑,阵型就不容易混乱,战线就不容易崩溃……这就是所谓的不动如山。

  换句话说,就是减少犯错的机会。

  像八旗兵那样,动不动强行冲阵的战斗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双方都极力维持住阵线,隔着好几米远虚空比划。

  等熬到敌军疲惫不堪时,便让最精锐的亲兵带头冲阵,若侥幸打开缺口,基本就赢了。

  战场越大,交战的人数越多,越是如此。反倒是一两百人,两三百人的小规模战斗,能玩出不少花样。

  至于朱慈烺提到的,在进攻中保持阵型,在后退时互相掩护,战场上很少见到。

  那需要每一个士兵都服从,并且听得懂队官的号令。不经过一两年时间反复操练,军官与士兵之间,无法形成默契。

  这年头,谁有那么多钱粮,肯花那么多时间,去练一营那样的兵呢

  有些名将的亲兵队或者家丁队,可以做到这一点。然而,这种精锐太珍贵了,往往在关键时候才肯派出,平时难得一见。

  朱慈烺没有几年时间耗费,在德州时,曾尝试用大学军训的经验去训练近卫营。

  结果他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士兵们的文化水平极低,连军官喊一二一都听不懂,更别提向左转,向右转了。

  哪边是左?

  哪边是右?

  报数该怎么报?十七后面,到底是十八还是十九?

  这些都是困扰近卫营士兵的大难题。

  于是朱慈烺想了一个办法,让每个士兵左脚穿草鞋,右脚穿布鞋,走队列时喊:草孩布孩、草孩布孩……

  经过近十天见缝插针的操练,甲、乙两个哨队总算有点成绩了。

  这就是所谓的布鞋练兵法。

  朱慈烺和郭铉走上临时校场的小木台,甲、乙哨队也集结完毕,穿着草鞋、布鞋开拔过来。

  随着主帅一声令下,甲队哨总便吆喝起来:“甲队都有了,以队总为排头,排成三排……”

  按近卫营兵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小队),三队为哨(哨队)。

  每个小队30人,加队总本人就是31人,三个小队就是93个士兵。

  此外,每哨外加哨总1人,副哨总1人,传令兵和哨总亲兵数人,总计100人整。

  在郭铉的认知里,一百个老兵要想排成三排,至少要半刻钟,新兵则更久。没想到才过了几个呼吸,三个泾渭分明的横排,便出现在他的眼前。

  台下,甲队哨总继续吆喝着。

  “向右看齐!向布鞋看齐!”

  “开始报数。”

  “一、二、三……一百。”

  “启禀殿下,甲队应到一百人,实到一百人……”

  “左手持盾,右手提刀,起步走!草鞋、布鞋、草鞋、布鞋……”

  甲队一开始就不怎么齐,朱慈烺本就皱着眉头,不情不愿地允许哨总继续操练。

  眼见队伍行进到一半,便歪歪斜斜不成样子,感到大为尴尬。

  上一次,没那么拉胯呀。

  好吧,上次分成小队来操练,比较简单。这次整个哨队一起练,难度大了不少……

  那也不能走到一半,就扭成了蚂蝗呀,不像话。

  然而,郭铉站在太子身边的,见近卫营甲队非但列阵神速,还能一边走,一边保持队形,眼都看直了。

  弹指之间,哨总便能点清到场的人数,这代表主帅一声令下,全营便能在很短时间内出击。

  哨总叫向右转,士兵没有任何犹豫,第一时间就转,这代表令行禁止。

  整个哨队推进十余丈,还能保持成排成列,没有乱成一团,这代表训练有素。

  这不是强兵,是什么?

  郭铉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殿下的布鞋练兵法,果然厉害,末将佩服,佩服!”

  “这,还好吧。”

  朱慈烺拿不准对方是在讽刺,还是还是真心夸赞,便压低了声音道:“这个,你看过就算了,先不要告诉王国栋他们……”

  “是是是,末将晓得厉害。”

  郭铉忙不迭应承下来,默默想着:“上次刨坑放土炮学了一招,如今又学到一招,我也算殿下的亲传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