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60章 洪承畴的新思路(1/2)

  洪承畴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听起来,和明廷的内阁大臣差不多。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三十多年前,努尔哈赤置议政大臣数名、理事大臣数名、与诸贝勒每五日集会一次,协议国政。

  这就是所谓的“八王议政”。

  皇太极继位后,将这一套调整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使之成为正式的议政、决策制度。

  在清廷里,无论身份多么显赫,品级多么高,没有议政大臣的头衔,就不能参预议政。

  秘书院大学士的品级虽高,干的却只是转达表章的力气活,算不得宰执重臣。遇到重大事务,根本说不上话。

  洪承畴一直觉得无法施展抱负,可想当上议政大臣,哪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是爱新觉罗家的诸王诸贝勒,不是八旗的固山额真,根本拿不到“议政”的头衔。

  忽然得到议事的机会,洪承畴当然受宠若惊,珍惜万分。入宫的路上,他打了好几份腹稿,确保无论议什么事,都能说出点子丑寅卯来。

  进了武英殿,他听说伪太子把追兵打得全军覆没,亦深感震惊。

  这个事……确实不太好应对。

  战败的消息从沧州传到京城,已过了好几天,伪太子想必已经进入山东。

  现在再去追击,有点来不及了:人去少了,不顶事;调集大军又太慢,等攻破德州,伪太子估计早就过黄河了。

  现在朱慈烺的威望越来越高,山东军民多半予以方便,赶起路来太快了。即便巴哈纳、石廷柱轻骑追赶,日下一城,也撵不上大运河的快船不是?

  所以,阿济格的方案有重大漏洞,很可能徒劳无功。

  沉吟片刻之后,洪承畴想到一个新的思路。

  既然没法直接追上,不如让南直隶的明军阻拦伪太子过河。只要伪太子过不了河,就无处安身,被擒获就是或早或晚的事。

  派一个特使快马前往南京,伪帝弘光必然不会拒绝,马士英必能安排妥当。

  “哦?”多尔衮奇道:“弘光小儿有何功绩,能让前线将领听他的?”

  “王爷有所不知,伪明那些人,干正事不行,耍阴谋耍心思可厉害了。刘泽清、高杰靠拥立弘光才拿到伪伯爵位,本就不希望有变数。现在,他们只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什么理由?”阿济格和多铎齐声问道。

  “伪太子通顺。”

  “通顺?”

  “没错,通顺。”

  洪承畴掰着手指,细数伪太子通顺的证据。

  其一,伪太子曾失陷于顺营。李自成非但没有杀他,还册封他伪顺宋王,可见两人早有勾连;

  其二,伪太子一路收容大量顺贼匪首,可见伪太子并非虚与委蛇,而是真心与李贼结盟;

  在顺贼俘虏里随便找几个出来,随便炮制一些见闻和证词,就足够弘光发挥了。

  等传闻传遍大江南北,伪太子别说过河争帝位,就连留在山东,恐怕都无法站稳脚跟。

  介时,巴哈纳、石廷柱再率大军压境,山东军民必箪食壶浆以迎。

  “嗯,不错,不错。”

  连老谋深算的多尔衮亦开始连连点头,觉得这个法子非常不错。

  伪帝与伪太子最好能打起来,打到精疲力尽,伪太子说不定主动北逃投降,就不用费劲去抓了。

  多尔衮想了一下,又问道:“只是……消息从咱们这里传出去,那些尼堪会不会信?”

  洪承畴心里咯噔了一下,被“尼堪”二字深深刺痛。然而,他很快唾面自干,继续出谋献策。

  “摄政,那些尼堪很好骗的,咱们随便做点事,就能把他们哄得团团转了。”

  洪承畴想都不用想,立即说出几个惠而不费的点子。

  比如说,给朱元璋和伪明历代皇帝重新写几个神主牌,修个小庙安顿,再派个人祭祀一下。

  伪顺不是把历代先帝的神主牌都烧了吗?我大清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尼堪必然感恩戴德。

  如此,还可以说朱慈烺手里的那个神主牌是赝品,再扣一个大不孝的帽子。

  还有,最近因为剃发的事,很多地方都在闹民乱,不妨先松一松,暂时不强制平民剃发。

  这样,山东军民失去一个和大清做对的理由,就不会死心塌地追随伪太子了。

  多尔衮听到第一个点子时,觉得妙不可言,刚想夸赞来着。可听到暂时不推行剃发,顿时脸色骤变,有点不高兴。

  洪承畴见状,连忙解释道:“摄政,剃发乃我大清之雅俗,那些尼堪粗鄙不堪,容许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