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59章 打太子要动顺治(1/2)

  尽管大明这两年烽烟四起,然而闯营多在湖广、河南、山西、陕西四省活动,西营专注攻略湖广、江西和四川,山东相对比较“平静”。

  除了孔有德几年前叛乱,将登莱两府打成白地之外,其余州府大体还是能维持的。简单来说,本土响马、水匪官府都认识,只是没能力剿灭而已。

  张调元光说贼寇而不说名号,那多半是这两个月被打散的顺贼,比如说德州城外没被抓的部分。

  现在山东各府县都有反正的乡勇民团,那些顺贼不成建制,生存空间很有限。

  朱慈烺认为,他们只要稍微有点脑子,都应该向河南方向撤退。

  毕竟顺军在河南的根基比较牢固,河南缙绅或许还不敢揭竿而起,活命的机会比较多。

  而高唐州在武强县东南,不在前往河南的路上。流寇这样移动,必然在响应某人的号召。

  这个人不是郭升,就是董学礼,不可能是其他人。

  想到这一层,朱慈烺不敢大意,连忙召来诸将,多派游骑出去打探。

  同时,又让程正葵带一队人先行南下,告诉沿途州府,太子正在德州主持大局。

  无论是什么人在管事,收到什么消息,都第一时间派人到德州报告。

  现在山东实在太乱了,在府城举旗反正的人,或许只是一个举人;县里举旗反正的人,或许是个阁部。

  很多人没做过地方主官,赶走顺廷伪官之后,都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从上到下全乱套了。

  各府县反正一个月有余,德州居然还弄不清楚顺营两个大将的兵力动向,可见地方塘报体系已经失灵。

  至于德州的锦衣卫衙门,现在连一个人都没有,也无法通过这条途径得到消息。

  没有可靠的情报,就算不得内线作战。朱慈烺情愿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动向,也不愿意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清楚。

  程正葵接过太子手书,又迟疑着问道:“若他们已经向福王效忠,不愿……”

  “告诉他们,大明谁当皇帝,不是他们该管的事。当务之急,是为大明保住山东,无论他们打算效忠谁,都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否则,东宫的令旨一样可以杀人。”

  “是,殿下,微臣这就去了!”

  …………

  顺治元年,六月初三晚上,京城。

  孔希贵全军覆没,沙礼岱、克色被斩杀的消息传到京城,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尽管沙礼岱只是一个小小的甲喇章京,然麾下五百满洲铁骑死伤大半,那就不是小事了。

  加上阿克善在饶阳折损的半个牛录,死在朱慈烺手上的八旗子弟已有五百之多。

  这些可都是正儿八经的满洲族人,不是八旗蒙古,更不是八旗汉军。

  按一个族人等于五个蒙古旗丁,一个蒙古旗丁等于五个汉军旗丁计算,相当于损失了数千大军。

  多尔衮对此怒不可遏,先下令处死孔希贵和唐栓的家眷,才召集各旗旗主到武英殿议事。

  这一次,众亲王、郡王的表情比上一次严肃得多。

  之前大家都觉得,既然伪明福王已经登基,伪明太子就不太重要了。派孔希贵去追击,也不过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抓到总比没抓到好而已。

  直到饶阳之战、沧州之战的消息接连传来,他们才猛然意识到,放跑了一条多么大的鱼。

  朱慈烺有太子的崇高身份,有上战场的勇气,有打胜仗的能力,等于一手握了三张牌。

  单独来看,每张牌都没什么了不起的。

  任意两张加起来,比如有身份,能打胜仗,却不敢打;有身份,敢打,却打不赢……也不算致命。

  但三张加起来,就好像丁三配二四,忽然变成了至尊,威力增强了十倍。

  可以预见,伪明朝野会对东宫太子抱有很高期望。

  如果朱慈烺在山东,或者南直隶,再显示一次军事才能,南京群臣可能会把福王赶下台,换伪太子上位。

  如此,伪明将因为得到一个能打的君主,变得士气高昂,以后就不好征服了。

  按满洲的习俗,如此推论很符合逻辑。因为大家都相信一件事,首领强,将领就强,军队就强。

  阿济格道:“绝不能放他到南京,应该派一支劲旅南下追赶,擒杀之。”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这个提议不错。

  鉴于伪太子将得到山东的支持,再料敌从宽,这支劲旅要超过一万人,其中至少五千精锐。五千精锐里,又至少包含两千满洲八旗。

  问题在于,这支劲旅从哪里来,又应该由谁作为统帅。

  阿济格觉得不如让巴哈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