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16章 招贤纳士的理论(3/3)

致命。

  不就是京城沦陷嘛,唐朝时,吐蕃也占领过长安,最后不也撤退了?满清的根基在辽东,就好像前几次入关一样,劫掠一番就会北返。

  再不济,也可以效仿南、北宋,与清廷来一个划江而治。

  而李顺在山西、陕西、湖广还有几十万军队,均田免粮的政策对穷人太有蛊惑性,那才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清军得势,只是丢失江北领土;李顺得势,士人就没活路了。

  睿智如方以智,也想不到清军竟如此强悍,仅用短短一年,就干穿整个中国,把李顺打得覆灭。

  直到弘光二年,清军席卷大江南北,李自成身死九宫山,南京被攻破,天下人才终于警醒;

  直到清廷颁发强制剃发令,在扬州、江阴、嘉兴屠杀不肯剃发的老百姓,天下人才恍然大悟;

  中华文明,已到了灭亡的边缘。

  在那样的绝望下,隆武推出的“联寇抗清”政策,才终于得到部分士绅的理解和支持。

  还没有死到临头,大家就不醒悟;等醒悟时,局势已无法挽回。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

  所以,若朱慈烺执意宽恕匪首,或者联络李自成一起抗清,不孝的帽子就算是戴实了。

  朱慈烺将心中的思绪强行平复,叹道:“翰林,你有没有想过,谁才是大明真正的敌人?”

  方以智略想了一下,答道:“李顺、后金,皆为我大明之心腹大患,无分先后。”

  “若李顺覆灭呢?”

  “那自然是鞑子。”方以智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四川的西贼。”

  “可我们没法子同时对付那么多敌人,大明太虚弱了,万万不可腹背受敌。”

  “驱虎吞狼如何,让清贼去打李……”

  方以智说到一半,又猛地摇头,觉得此计不妥。

  山陕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啊,他不能说服自己,让那些无辜的老百姓直面清军的屠刀。

  不过,他仍执著地坚持,不可重用程虎等一干伪顺匪首。宁可轻骑前往德州,也比受千夫所指强。

  朱慈烺长叹一口气,心底忽然涌起一种孤独的感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

  他没法让对方相信,李自成的气数已尽,宽恕他的部下,并不会对大明造成任何损害。

  反之,现在就要尽早考虑,如何在李自成死后,顺利接收顺营残部。

  如果对顺营残部赶尽杀绝,那些人便只能降清,成为大明的敌人。

  最后,他放弃马上去大牢招降程虎等人,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思索一套全新的说法。

  一套既能招降顽固的顺军俘虏,又可以说服天下人的说法。

  与此同时,在祁州方向,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酝酿。

  清军,马上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