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55章 布局开始(2/4)

,儒家‘叛徒’方孝孺掌管大明周报,接下来再将核心成员换一遍。

  大明周报就会变成鼓吹大同世界的地方。

  对此,解缙没有任何其他想法。

  他是儒生不假,却不是腐儒。

  对那种保守派官僚,也确实多有不满。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他看过,确实很优秀,至少比目前的各派更适应大明的需求。

  他和方孝孺之所以敢重提‘公天下’思想,就是受到大同世界的影响。

  这么优秀的学问,就应该推行天下。

  太上皇采用雷霆手段,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他反而很感激老朱,在这种时候将他调到南洋,避免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对于解缙的反应,陈景恪心中有些羞愧。

  欺骗朋友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即便有足够的理由。

  不过他心中也不禁赞叹,解缙才是真正的儒生。

  儒家思想能引导华夏上千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

  很快第二次试探来了,有人公然打出了这样一个标题: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里面的内容也一点虚的都没有,起手就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照着老朱脸上抽大嘴巴子。

  就连最乐观的人,都有些发怵。

  让你们试探,不是让你们直接骑脸啊。

  这下可完了。

  果不其然,对于这篇文章老朱直接破防了,当着群臣的面训斥了解缙。

  如此不忠不孝的反叛文章,竟然能出现在大明周报上,要你们何用?

  然后不顾群臣求情,将解缙发配南洋担任督学。

  同时下令,对大明周报编辑部进行审查,务必将这些无君无父之辈全部踢出去。

  听到这个处置结果,群臣反而松了口气。

  老朱方才那表情,还以为他要大开杀戒呢。

  没想到只是发配南洋……

  等等,南洋督学?

  这好像是个肥差啊。

  一手建立南洋的文教体系,等于将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整个南洋。

  以后南洋的文人见了他,都得喊一声大宗师。

  这是多大的影响力?

  再过几年携大势重回中枢,少说也得是礼部侍郎级别的。

  如果能让皇帝满意,礼部尚书乃至入阁都有可能。

  这哪是发配,这分明是重用。

  太上皇这是老糊涂了啊。

  当然,只有傻子才会认为老朱糊涂了,大多数人都认为老朱还是惜才的。

  扔到南洋那种艰苦的地方是处罚,担任督学是磨炼。

  可以说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地方。

  有些人只看到了危险,觉得不值。

  有些人则看到了机遇,有机会入阁,这样的机会哪怕豁出命都值。

  但不管怎么说,此举再次帮解缙扬了名。

  目前他可谓是自宋濂、刘伯温等人之后,名气最大的大儒了。

  另一边,朱雄英悄悄对陈景恪说道:

  “老爷子这气不像是假的,你写的这篇文章杀伤力确实大啊。”

  陈景恪不确定的道:“不会吧,这不是太上皇让我写的吗。”

  “还让我写的犀利点,这样他发怒才合情合理。”

  朱雄英幸灾乐祸的道:“那你也不能专门戳老头子的痛处啊。”

  “等着吧,他肯定收拾你。”

  陈景恪不禁缩了缩脖子,不会吧,老朱应该没这么小气吧。

  是的,这篇文章出自陈景恪之手。

  目的就是打乱儒生们的计划,同时给老朱创造一个发怒的机会,不露痕迹的对大明周报编辑部来一次大换血。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将儒生们给吓住,让他们不敢往道德制高点上爬。

  完全不用担心。

  权力就是最好的诱饵,即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危险,依然会有无数人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前赴后继。

  更何况,就算他们怂了,大不了再写几篇文章引领一下。

  只要他们对权力还有渴望,就不可能逃得掉。

  朱元璋表现的非常生气,根本就没有给解缙预留多少时间。

  旨意下达的第三天,吏部就将所有的手续给办好了。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赶紧滚蛋,一天都别耽搁。

  于是,解缙在离新年只有十天的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