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二九零章 西班牙和葡萄牙(3/4)

  飞机设计完成后,用于搭载飞机的战舰,也就是早期的航空母舰,也完成了总体设计。

  朱简烜看过之后,直接下令建造两艘,用于未来的载机实验。

  新火炮战舰的设计也完成了绝大部分工作,但唯独卡在了多联装炮塔的设计上。

  朱简烜了解情况之后,下令舰体设计完成后,可以先开工建造,预留出安装炮塔的空间就行了。

  大型战舰的建造周期很长,通常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炮塔安装又是大后期的工作。

  所以战舰舰体建造动工之后,还有一到两年的时间完成火炮的设计和调试。

  不过开工之前,最起码要确定,炮塔的大致尺寸、重量、数量。

  朱简烜专门到工程院,召集战舰设计的工匠开了个会,把目标炮塔的指标确定下来。

  朱简烜有前世的经验,但没有直接说出来,先听了一下工匠们的意见。

  原有的炮塔是双联装的,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成熟,早就已经完成了设计并实用化了,但是火力密度太低了。

  在舰桥的前后两侧,各布置两座炮塔呈背负式布局,是最简洁、紧凑、节省空间和重量的设计。

  此时火炮的炮管朝向舰体前后两侧,主装甲带只需要保护炮塔所在位置。

  延伸出去的炮管所在的区域,使用次级装甲即可。

  想要安装更多的火炮,炮塔数量超过四座之后,就需要额外延长舰体长度,延长核心区和主装甲带长度。

  延长的还不是炮塔旋转结构的长度,至少会包括一部分伸出去的炮管长度。

  这样明显的浪费舰体长度,浪费主装甲长度。

  基于这样的典型逻辑,火炮战舰的炮塔的数量最好不要超过四座。

  但是四座双联装炮塔只有八门炮,火炮数量太少了。

  四联装的炮塔火力密度是最大的,部署四座炮塔就能安装十六门火炮。

  但是四联装炮塔又太宽,会占用舰体的横向空间。

  战舰侧面不是简单的一层钢壳,而是有复杂的多层防御炮弹、鱼雷结构的空间结构。

  未来吸收爆炸的冲击力,这些结构要有足够的深度。

  炮塔如果太宽,同时还要保持防御结构的深度,就会让舰体本身变宽。

  这会影响舰体的总体线型,进而影响最大航行速度和油耗。

  在两个极端之间折中下来,大部分工匠都认为,四座三联装炮塔是最合适的方案。

  这样炮塔既不会太宽,舰体和核心区也不需要拉的太长,也最方便舰体结构设计,火力密度也可以接受。

  朱简烜发现工匠们大体讨论出了正确思路,就直接敲定了这个研发方向。

  让他们暂时放下四联装炮塔的设计,集中人力完成三联装炮塔的研发,争取在两年内完成测试验收。

  并按照四座三联装一百六十毫米炮塔的指标,调整新火炮战舰的舰体尺寸。

  朱简烜的命令分配下去,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

  在原有火炮战舰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目标战舰的设计图纸,在天工四年底正式交付船厂建造。

  到了天工五年三月份,三硝基甲苯试制成功,朱简烜直接下令准备建厂量产。

  未来用更安全的三硝基甲苯逐步替换现有的苦味酸。

  苦味酸容易与金属反应,产生高敏感的化合物,跌落或者受到撞击,就容易发生爆炸。

  三硝基甲苯就没有这个问题,同时耐冲击性更强,受到枪击都不会爆发,所以这种炸药更加的“安全”。

  六月,原理相同的空调和冰箱同时实验完成,开始建设专门工厂准备量产。

  十月份,柴油机-铅酸蓄电池潜艇原理实验完成,开始建设正式的实验性质的柴电潜艇。

  天工六年四月,保定府飞机制造厂正式投产,开始批量生产一型飞机。

  不过不是最初设计的型号,而是改进换代的型号。

  因为经过两年多的攻关,工匠们将发动机功率提升到了两百马力,飞机的性能自然也有了相应的提升。

  八月,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登州号下水,开始试航。

  九月,蓟州装甲车制造厂正式投产,开始生产轮式机枪装甲车,以及轮式四十毫米自行火炮。

  期间收到了拿破仑政变上台的消息,朱简烜没有太过放在心上。

  拿破仑是天生枭雄,只要有机会“进步”,那就肯定不会放过,威望够了肯定想要更进一步。

  天工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西历1799年12月22日,冬至。

  西厂的一封加急电报,从突尼斯走有线电报到阿曼,再用无线电报转送到缅甸,再换有线电报发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