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二七零章 美国的后院(1/4)

  朱简烜准备在太平卫过冬,准备深入的了解这片地区的情况。

  先去上游视察了正式投产不久的煤矿,也去欣赏了美河上游的河谷山川风景。

  北美大河中上游干流和西部支流流经地区大多是平原,而美河流经地区大部分是丘陵地形。

  流域内年降水量基本都在一千毫米以上,亚热带湿润气候全年降雨比较均匀。

  所以相比干流和西部的其他河流,美河沿途的景色似乎截然不同,更像是大明江南地区的风光。

  不过由于没有强烈的季风性,所以冬夏温差比大明本土要小得多。

  如果没有频繁出现的突发性的寒潮、飓风、龙卷风,这里的环境会比大明本土的江南地区更加宜居。

  但是没有如果。

  现在有了大型煤矿,大平原上的开拓点抵抗暴风雪和寒潮的能力大幅度上升。

  在勘探煤矿的时候,太平卫的探矿人员还发现了萤石矿。

  萤石本身色泽鲜艳,晶体表面规整光滑,看上去是非常的好看,只是不够坚硬,难以称为宝石。

  所以泰平左卫的工匠向朱简烜报告的时候,对这件事情也没有太过重视。

  但是这对朱简烜而言这是个意外之喜。

  萤石当宝石虽然不太够格,但是萤石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是唯一能大量获得氟元素的矿物。

  可以用于辅助钢铁冶炼去除杂质,可以作为辅料制作更光滑细腻的玻璃和搪瓷。

  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冰晶石,是电解铝工业所需的重要催化剂。

  可以用于生产六氟化铀,配合完成铀二三五的提纯。

  可以用于生产氢氟酸和氟化氢,是石油化工产业所需的催化剂。

  萤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

  朱简烜不记得北美哪里有萤石矿,没想到这里竟然就有。

  然后朱简烜也想起来了,前世美国肯塔基州好像有铀浓缩工厂,而太平卫南侧就是肯塔基州最西端。

  看来太平卫所在位置的美河两岸确实适合当工业区。

  朱简烜视察一圈,再次回到太平卫驻地的时候,收到了新奥尔良送来的报告。

  奥县县令和夏尔·马丁撰写的,关于海地代表来访的消息,以及海地革命的情况,对方的情况和目的。

  加勒比最富裕的殖民地之一,现在主动表达效忠的意向。

  但是朱简烜却并没有感到一丝惊喜,反而开始发愁甚至是心生厌恶。

  如果说前世的加勒比海是当时美国的后院,那身处其中的海地就是美国后院的化粪池。

  一个完全炸开之后再也无法盖上的化粪池。

  朱简烜不是没有办法和思路去规避乃至解决海地的问题,前世的美国人也不是没有。

  但是投入和收获不成比例,根本不愿意去做。

  朱简烜不想看到海地的消息,甚至曾经期待海地别和历史上那样爆发革命。

  但是那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海地内部的矛盾是切实存在的,无法根本性调和的,革命是必然的。

  海地革命之前,海地是加勒比海的明珠,法国在美洲最富裕的殖民地。

  当时海地生产了全世界六成的咖啡。

  海地革命成功之后,变成了存在于美洲的非洲国家。

  海地自我定义是纯黑人国家,他们在独立过程中几乎杀光了所有的白人。

  这确实是法国白人奴隶主应得的结果。

  黑人摧毁了几乎所有的种植园,不需要再在种植园中劳作,获得了天性的解放,回归了近乎其原始状态的生活。

  但这里是美洲,是加勒比海,这里不是非洲大陆啊。

  海地岛土著近乎全灭了,死的比白人还干净。

  朱简烜宁愿海地岛还是原始状态,只有原本的土著在岛上生活。

  朱简烜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去占这块地。

  只可惜不是。

  朱简烜对着报告思考了很久,到底要不要管海地的麻烦事儿,

  虽然海地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各种种植园基本都在奴隶起义的时候被摧毁了。

  但是海地真正独立后,会给其他拉美地区形成很强的启发作用。

  “一群黑人奴隶都独立了,我们还不能独立吗?”

  在原有的历史上,拉美的独立,就是在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海地革命的引导下爆发的。

  朱简烜想要南美的土地,那里可能是全世界最适宜耕种的原生土地。

  南美的拉普拉塔平原,面积约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大明本土雪峰山、巫山、太行山以东,从海南岛一直延伸到北京这么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