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第一百六十一章 初次锻造(2/5)

炉,大体结构应该都差不多。

  再怎么也脱离不了“燃烧系统”“加热系统”“排烟系统”这三样核心结构。

  现代锻炉顶多再增加一个用于预热空气提升燃烧效率的换热器,或是在炉体保温层中安装一个用于余热回收的水套。

  而这三样核心结构,只需设计好布局,确保风室能将风送入燃烧区,促进燃烧效率便已足够。

  ……

  研究了七八天,绘制了一堆设计图,感觉自己的理论无太大纰漏后,陈舟正式动工。

  锻造室内开拓出的空间已足够使用。

  不过在搭建锻炉之前,他还得烧些耐火砖出来。

  室外整天阴雨绵绵,制陶窑无法正常使用,陈舟只能在锻造室内搭建一个临时砖窑,小批量生产他所需的建材。

  好在锻造炉的体积不算庞大,需要使用的耐火砖不是很多。

  没用半个月,他便准备好了足够使用的白泥砖,随后拆掉临时砖窑,在靠外墙的位置垒砌起锻炉。

  ……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陈舟向来喜欢选取保守些的设计思路,这个锻炉也不例外。

  它的燃烧室与加热室使用的是非常传统简单的上下布局。

  风室则与传统锻炉稍有不同——

  加热后的空气有利于促进未燃气体充分燃烧,所以现代锻炉通常都有一个用于加热空气的换热器。

  陈舟在设计锻炉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特意将风室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借助燃烧区的余温先行加热空气,随后再把加热后的空气通过炉膛底部送入燃烧区。

  锻炉的加热室是直通式结构,并无多余设计。

  建造排烟系统时,陈舟倒是想过通过在总烟道中增添一条新通道,使烟气进入换热区,进一步利用燃料释放的热量。

  不过风室中已有换热区,在烟道中再增添换热区总显得有些多此一举。

  倘若天气晴朗不影响室外工作,能搭建一座更大的制陶窑,陈舟倒有烧制一个方形陶缸,将其安装于加热室两侧,在锻造过程中顺便烧开水的想法。

  可惜眼下条件不允许。

  况且对于这个锻炉的实际表现陈舟心里还没底,便也不去想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只是专心致志地搭建这件可以帮助他走向铁器时代的“利器”。

  ……

  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建造经验,如今作为半个“土木老哥”,陈舟搭建起锻炉还算得心应手。

  不管是燃烧室还是风室,亦或是加热室都没难住他,只在制造风箱时遇到了一些麻烦。

  由于不懂鞣制皮革,只在贴吧老哥那里学会了鞣制皮毛,导致他制造的风箱包边不严密,鼓动时总是漏风。

  为此,陈舟甚至把珍贵的海豹皮都取了出来,用以代替羊皮,但改善并不大。

  没办法,他最后只好将奥特曼皮套剪开,用橡胶材料混合铁皮包边,最终才达到了理想效果。

  ……

  1662年3月17日。

  历经一个多月的准备和建设,锻炉终于端端正正地摆到了锻造室外沿。

  它整体呈方形,加热室悬于燃烧室之上,大约与陈舟腰际齐平,外层覆着一层白泥,看起来既笨重又结实,给人带来一种无法言表的踏实感。

  ……

  提前切割好的小块金属整齐地摆在炉边的长桌上,漆黑发亮的木炭放置于燃料区。

  挂在天花板下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还未点火,房间内便隐约散发出一股炽热的气息。

  星期六和星期日站在陈舟身后,用好奇的眼神看着这个新造的庞然大物,暗自猜测这个古怪的建筑是用来做什么的。

  ……

  “点火吧。”

  第一次尝试锻造,陈舟脑海中不断闪现锻刀大赛中那些老铁匠的锻造过程,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正在逐步加速。

  是骡子是马终归要牵出来溜溜,无论他如何忐忑,如何畏惧失败,今天都得开工了。

  将砸成小块的木炭平铺在炉膛内,往其内放了些许干枯的细枝,伴着打火机清脆的按动声,火焰开始蔓延。

  炉温飞速升高,站在锻造炉前的人尽皆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热意。

  望着通红旺盛的火焰,陈舟不由想起了教员的一首诗词——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

  从类人猿到直立行走,再从石器时期到铁器时期。

  这鲜红的火舌将要吐出的,既有用于农耕和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