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第113章 房玄龄:陛下别逼我,我怕你后悔(3/4)

信任。

  听到陛下问话,李道宗回道:“太子练兵,士气如虹,编纂的鼓点,臣觉得可用于大唐全军。”

  李世民听完后,笑着对房玄龄道:“玄龄,你到时候帮朕好好看看,太子练兵如何。”

  房玄龄早先便总管军务大事,虽然不曾带兵打仗,但对军事很是熟悉。

  “是,陛下。”

  房玄龄,魏征,褚遂良,包括长孙无忌等一众文臣,对于太子练兵,也很是好奇。

  原本大家没觉得有什么,可听这么一说,就很好奇了。

  讲武堂。

  李承乾已经在这里等着了,旁边还有皇长孙李象。

  这次李承乾没有坐四轮车,而是笔直的站在高台上。

  “父皇。”

  “皇祖父。”

  李世民笑呵呵的走到高台上,坐到早就已经准备好的椅子上。

  其他大臣,武将,也纷纷就位。

  不过校场上是一片空白,半个人影都没有。

  众人有些好奇,李世民也没问什么,只是道:“承乾,开始吧。”

  李承乾点点头,接过力士递过来的鼓槌,开始擂鼓。

  咚咚咚。

  随着战鼓声响起。

  整齐的步伐声突兀的出现。

  一排排学长,行着整齐的队列,不断进入校场。

  没有丝毫的凌乱,四人一排,整齐划一。

  半通鼓还没有擂完,整个校场上已经列队完毕。

  “很快。”

  李靖在旁边感叹了一声。

  要知道正常的士兵集合,在古代是很缓慢的。

  人数稍微多一些,比如几千人的队伍,可能单单在列队上,就会耗费半个时辰才能勉强完成。

  要是有个上万人或者几万人,一个时辰搞完都算不错了。

  而这里,虽说太子这里早先就有准备,但半炷香的功夫完成,依旧令人惊叹。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这边李承乾并没有因为士兵们到齐而结束,依旧是继续擂鼓。

  咚!

  最后一鼓落下。

  “风!风!大风!”

  学子们的咆哮声顿时响彻整个校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更加猛烈一些。

  毕竟在他们前边点将台坐着的,可是当今圣人。

  这一阵咆哮,当真是把气势瞬间拔高到顶峰。

  再是不懂军事的人,都能看出这支队伍严格的纪律,整齐的军容,还有那与众不同的精气神。

  如此气势,便是大唐的禁卫军,似乎都要差上几分。

  “明明之前看着没这么厉害的啊。”

  程咬金小声的嘀咕道。

  最早太子练兵的时候,他就来看过,松松垮垮,全是在练走路,整个校场东倒西歪一大片。

  而这才一个月不到吧,简直就跟换了一批人似的。

  这是平时那些怎么讲学也听不懂的学子们?

  李承乾没有说话,集合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李承乾也没有把鼓槌交给力士,而是跟着力士一同擂鼓。

  不需要特定的指挥,擂鼓的顺序,力士们早已经熟悉。

  李世民便就带着大臣武将们,欣赏检校这次阅兵。

  随着鼓点发出的指令,校场上的队列井然有序的变幻着形态,看不到丝毫的杂乱。

  如果先前李道宗说太子练兵,士气如虹,众人还有些不信。

  可如今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哪还有不信的地方。

  李世民静静的看着,面色很是惊喜。

  对于冷兵器的交战来说,最为主要的就是士气。

  如哀兵必胜,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些手段,都是用来提升军队士气。

  军队作战,普通军队伤亡比达到一成,基本上就会有扩散的危险。

  精锐军队,则能达到两成或三成。

  现在太子练的这些兵,保守估计都能达到两成伤亡比,甚至更多。

  当最后一通鼓结束的时候,校场上的三百学子安静的站在原地。

  即便他们的体力已经消耗很多,可以听到许多喘粗气的声音,但每个人身姿挺拔,纹丝不动。

  “好,朕没想到,承乾在练兵一道上,竟会有如此天赋。”

  “朕没记错的话,讲武堂开课到现在,还没一个月的时间吧。”

  “这些学子,也就操练了半个多月。”

  “朕心甚慰啊。”

  李世民大声夸赞,为有这样的太子而骄傲。

  群臣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