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家族:从农奴到帝国

第二百四十二章 文字辈(三十九)(1/2)

  又一个月后

  处暑

  为了集中力量打击沮授的政治力量,苏斌再次使用了挑拨离间和分化拉拢。

  对冀州士族分化拉拢,比如,向冀州巨鹿郡的田丰示好,向冀州魏郡的审配示好,联合郭图一起打压沮授。

  苏斌的方法也很简单。

  他明面上假装跟沮授打好关系,推荐沮授的亲戚。

  但是,他却故意推荐沮授亲戚里那些能力差人品差的人做官。

  让沮授的亲戚去败坏沮授的名声,从而让周围的人厌恶沮授。

  同时,他又向袁绍提建议,减少魏郡和巨鹿郡的赋税,增加其他郡国的赋税。

  理由是魏郡乃大本营所在,需要民心安稳,巨鹿郡曾经是黄巾军的大本营,被祸害得比较严重,需要休养生息。

  这么做,只是为了增进跟田丰和审配的关系。

  不要同时打击所有冀州人,那样你会成为众矢之的。

  也不要把所有冀州人都看成一个整体。

  要融入他们,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在他们内部挑拨离间。

  这些手段,无非是苏家用来对付农奴的,如今被苏斌用来对付沮授。

  苏斌从来没有在明面上说沮授的坏话,反而经常在公开场合称赞沮授的能力和人品,但是在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又的确让沮授逐渐被孤立。

  如果有人“谣言”说苏斌针对沮授,那同样有人可以辩解:苏韬略推举沮授的亲戚做官,还常常称赞沮授,怎会针对沮授呢?

  虽然【剿瓒钱】的方案没通过,但袁绍却建立了与苏家的贸易。

  苏家主要出售武器甲胄。

  那些快要损耗的武器甲胄,都卖给袁绍。

  而袁绍也要用人口或者牲畜来交换。

  苏家对黄金铜钱不感兴趣,对丝绸茶叶之类的奢侈品更不感兴趣,对粮食的兴趣也一般,毕竟自己就产粮,唯独对人口牲畜需求量很大,尤其是牲畜,又尤其是耕牛。

  1张强弩=1头耕牛=5个青壮年=10个年轻女人

  1套小铠=10头耕牛=50青壮年=100个年轻女人

  1套马铠=50头耕牛=250青壮年=500年轻女人

  1套大铠=200头耕牛=1000青壮年=2000年轻女人

  人口只接受15-35岁之间的,太小或者太老的都不要,残疾不能干活的也不要。

  识字算数者、工匠、医者之类的特殊人才,价格另算。

  1个识字算数者=5头耕牛

  1个工匠=20头耕牛

  1个医者=100头耕牛

  他们只是可以等价这些耕牛数量,并不能用他们换取耕牛。

  有其他特殊技能的人才,也可以具体详细商谈。

  比如懂天文地理知识的人才,也可以用来换武器甲胄。

  袁绍在冀州大肆搜捕没有背景的工匠和医者,把他们卖给苏家,用来换取苏家的武器甲胄。

  苏家医者的损耗率很高,因为经常研究各种瘟疫以及疾病,很多医者都不幸死在瘟疫里,还有的医者因为奇奇怪怪的活体研究搞多了,精神失常了。

  因此,需要经常从中原进口医者。

  而且为了节省粮食,那些干活累死的农奴,他们的骨灰会用来给农田施肥,他们的肉体还会用来煮肉汤喂养其他农奴。

  反正也不打算让农奴们活到晚年,所以就算吃了这些生肉得病也无所谓,还正好能缓解老龄化问题。

  宝贵的粮食不能被农奴们吃掉。

  这种事自然不是公开进行的,都是谎称鱼肉猪肉。

  也有苏家子弟好奇味道,主动去尝的,但发现肉质味道跟羊肉差不多,所以还不如吃羊肉,起码安全不会得病。

  苏斌因为好奇生肉的味道,曾经效仿齐桓公,吃过两个稚嫩的小孩,味道还行,不过为了不得病,现在已经不吃了。

  而在辽东

  辽泽以西的几个县,都爆发了瘟疫,许多人全身溃烂而死。

  乌桓人都以为是被诅咒了,他们到处跑,把瘟疫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由于有辽泽的阻拦,加上程昱派人巡视边境,乌桓人进不去辽东。

  因此,他们大部分都往辽西郡和鲜卑人的地盘跑。

  辽西太守公孙度很恐慌,赶紧封锁边境,禁止乌桓人入境。

  不是打不过乌桓人,是怕瘟疫传染。

  已经进入辽西郡的乌桓人,立刻格杀勿论,然后扔进大海喂鱼,连做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