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朱棣,朱元璋为我续命

第137章 久攻不下,徒耗士气(1/2)

  在李景隆惨败逃亡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位意志坚定的逆行者,他们便是铁铉和盛庸。

  铁铉是色目人,“色目”这个称呼,意为“各色名目”或“诸色名目”,并非指眼睛是彩色的。

  话虽如此,朱高爔仍对铁铉的长相充满好奇。

  铁铉比朱棣小六岁,是国子生出身,从礼部给事中调任都督府断事。

  此人才思敏捷,审理悬案,颇为干练,朱元璋欣赏他的才干,特地赐名“鼎石”。

  朱允炆登基后,将铁铉擢升升为山东参政。

  在李景隆北征过程中,铁铉负责督运粮饷。

  盛庸,在洪武年间官至都指挥,在靖难之役中,以参将的身份先后隶属于耿炳文、李景隆麾下。

  面对势如破竹的燕兵,李景隆撒丫子就跑,铁铉、盛庸却决定拼死坚守。

  “铁铉,咱记得他”,老皇帝沉吟着回忆道,“他性情果决,是个心志坚定之人,你爹碰上硬骨头了”。

  不得不承认,老皇帝看人真准,朱允炆除外。

  “爷爷目光如炬,铁铉诈降,父王差点儿丧命于济南城下”,朱高爔照实说道,不落痕迹地轻拍马屁。

  关于诈降,有一段颇为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虽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却说明铁铉、盛庸誓死固守的决心。

  将济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后,朱棣令人写了封劝降信,射入到城内。

  不久,城中便以同样的方式回信,是一篇劝朱棣退兵的文章,名为《周公辅成王论》。

  朱棣看信后,下令继续猛攻。

  但是,收效甚微。

  久攻不下,怎么办?

  继续劝降,扬言以水淹城。

  威胁很快奏效,城内传来阵阵哭喊声,随后,有人出城来向朱棣献上降辞。

  得到济南,燕兵便可据此为根本,立足长远发展,与建文帝相抗衡。

  眼看盼望已久的战略重镇即将到手,朱棣欣喜若狂,顾不上细究降表中的破绽,便答应第二天亲自到城中受降。

  第二天一大早,朱棣带着几十名护卫策马行进至城下。

  城门洞开,城墙上的将士高呼着“千岁”,声音此起彼伏,令人激动。

  然后,当朱棣行至城门下方时,一块铁板猛然坠落,直直地重击下来。

  朱棣急忙躲闪,铁板击中坐骑马头,他侥幸逃过一劫,快速策马扬鞭,越过缓缓升起的吊桥。

  迅速逃至安全地带,朱棣惊魂未定地望向渐渐关上的城门,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上当了。

  “济南城池坚固,占了之后,便可进可攻,退可守,进则挥师南下,退则划界自守,你爹之所以中计,是因为太心急了,欲速则不达。”老皇帝一阵针血地评论道。

  “爷爷英明,孙儿佩服得五体投地”,朱高爔说起甜言蜜语从不含糊。

  “你爹的数十万兵力被牵制在济南城下,建文帝就毫无动作?没派兵攻打北平?也没派将领去济南,与铁铉、盛庸里应外合、前后夹击?”

  战机出现,老皇帝眼神贼亮,跃跃欲试,恨不得立马亲自带兵过去。

  朱高爔连忙出声劝解,“爷爷,在父王和孙儿心中,爷爷永远是最重要的人,建文帝若是遵从爷爷的安排,怎会不顾藩王性命强行削藩,父王起兵实属无奈”。

  朱高爔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是建文帝犯错在先,朱棣即使起兵夺位,那也是被逼的。

  “你倒是会护着你爹”。

  老皇帝刚才只是本能反应,多年带兵练出来的肌肉记忆,并非真对老四恨得咬牙切齿。

  “放心吧,咱不怪你爹”,老皇帝宠溺地摸了摸大孙子的头。

  当朱棣兵围济南城下时,建文帝为何迟迟没有动作,白白错失战机呢?

  他在忙什么?

  建文帝正在忙着跟方孝孺商量宫门改名之事。

  听上去有些滑稽,但事实如此,要不然,建文帝怎会败给八百护卫起兵的燕王?

  在燕兵的猛烈攻势下,铁铉、盛庸眼看快顶不住了,急忙向朝廷求助。

  收到告急文书,建文帝仍未打算派兵增援,只是下了道诏书,派人送给朱棣,令他撤围退回北平。

  这不是在搞笑吧?

  一纸诏书如果管用的话,何必兵戎相见?

  双方都已经打了这么久,想不到建文帝竟然如此天真。

  或许,他只是没将此事放在心上。

  也或许,他根本没意识到,危险正在步步逼近。

  总而言之,他这段时间的表现令人颇感匪夷所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