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者,但元婴期

第435章 球状闪电雷暴(4k)

  第435章球状闪电雷暴(4k)

  在讲述『量子不确定性原理」的时候,就离不开人类首个能将宏观物质量子化的手段球状闪电。

  在丁仪的讲述中,几十万名学生渐渐了解了「球状闪电』的前因后果,以及丁仪过去的一些往事。

  按照目前主流的说法,球状闪电有了第一次正规的科学记载是在1837年,在英国工业革命前夕,由法国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弗朗索瓦·阿拉戈发表的著作《论雷电》中,记录了37处球状闪电现象。

  但球状闪电现象显然不可能只存在于近代,这种民间俗称「滚地雷」的现象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记录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述,而欧洲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1195年,英国修士格维斯目睹了一场伴随由球状闪电组成的雷暴。

  如果这位修道士没有『夸张描写」的话,那么发生在公元1195年的那场由「球状闪电」组成的雷暴,将是人类记载以来最大规模的自然球状闪电奇观。

  丁仪对学生们说,这是一次自然范围内【量子不确定性原理】的暴动。

  除此之外,明代张居正也有关于球状闪电的详细记载张居正这个事情历史并无记录,但杨老言之凿凿的告诉丁仪,张居正见过球状闪电。

  整的丁仪有些不知所措。

  而近代人类第一次对球状闪电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在1959年。

  丁仪讲述了这一段几乎被尘封的历史。

  在1959年,苏联开始了绝密3141项目,即对球状闪电以及其武器化的研究。负责人尼古拉伊·纳尔诺夫是苏联院士。亚历山大·格莫夫从莫斯科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后参与到此项目中。

  其中,丁仪的两位好友陈博士、林云,就与亚历山大·格莫夫博士有一些渊源,关于苏联绝密的3141项目,中国政府也没有相关情报,丁仪最后也是从陈博士这里才知道的。

  相比于丁仪,陈博土才是那个追随了一生球状闪电的那个人。

  按照陈博士对亚历山大博士的转述,1962年,苏联3141项目基地第一次成功产生球状闪电。

  在此后,苏联3141项目基地共进行了一千多次激发球状闪电的实验,但最终只产出了27颗球状闪电,据项目负责人所说:球状闪电产出过程【毫无规律】,苏联3141项目因失败而告终。

  几乎是在同一年,一名美国肯特大学电磁学教授在纽约的某个机场亲眼看到了一个球状闪电,球状闪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被科学界承认。

  在此之后,时间来到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丁仪第一次登上了球状闪电的舞台。

  讲到这里的时候,丁仪对教室里的学生们露出了一个柔和的笑容。

  「大家现在都知道球(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mebook.hachker.com。窝里看小说手机端:http://ebook.hach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