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第484章 金狮奖:授予华人文学最优异者

  目前内地的新闻媒体虽然在探索市场化改革,但从整体上讲还是以内容为导向,并不注重商业化。但香江的媒体就不同了,和美国的一样,更喜欢搞些噱头来刺激读者提高销量。

  在场的记者都没想到刘一民语言如此犀利,先将他们给教训了一通,不过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反而觉得更有噱头可以抓。

  姚雪垠在旁边解释道:“媒体朋友们,我们这次只是路过香江,我们从燕京飞过来很累了,我们没有接受采访的安排。”

  姚雪垠年纪大了,说话声音小,但旁边的媒体即使听到也不会放弃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

  “刘一民先生,你如何看待《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在香江引起的观影热潮?”

  听到这名记者的声音,刘一民才停下脚步,看了看他话筒上面夹着的《大公报》报标说道:“《大公报》的媒体朋友提问的比较有水平,我们应该多聊点内容。

  《血战台儿庄》在香江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说明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香江民众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当年东江纵队进入香江成立港九大队,领导香江民众一起抗击日寇。战争胜利几十年了,但我们一起携手应对敌寇的心依然是热的。”

  《大公报》记者再次追问道:“听说岛上也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并且评价很高,您如何评价?”

  “我们正视历史,不会忘记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任何群体党派。”

  两个问题讲完,他们已经走到车旁,在上车的最后,有记者询问刘一民认为《霍元甲》能否在香江重续《血战台儿庄》的辉煌。

  “《霍元甲》电影上映之后,内地民众踊跃观看,我相信香江民众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内地的优势和香江导演相互结合,会产生更为绚丽的化学反应。”

  车子启动,这群记者渐渐地落在了车子后面。他们入住的酒店在九龙半岛附近,推开酒店的窗户就能够看到维多利亚港。

  太阳刚刚落下,海平面和海港周围的高楼都洒着一层金黄。华灯初上,海港的灯光逐渐亮起,海风轻轻吹拂着刘一民的脸颊。

  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一看维多利亚港,敲门声就响起了。

  打开门,新华社的同志们邀请他们一行人去吃晚餐,还给刘一民带来了两个消息:“《大公报》想在香江转载刘一民的《霍元甲》和《绣春刀》;另一个是‘中央社’的谢忠侯想要见一见刘一民。”

  “谢忠侯?他还在香江啊?”

  “他现在还是香江分社的负责人,不过最近回岛上的次数有点频繁。我们拿到了《中央日报》半年以来的报纸,谢忠侯好几篇文章都跟大陆有关。”

  刘一民接过报纸说道:“咱们边吃边看。”

  代表团的成员在新华社同志们的带领下走到酒店下(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mebook.hachker.com。窝里看小说手机端:http://ebook.hach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