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99章 三权分立 光义思战

  “冗官、冗兵、冗费”号称北宋“三冗”。

  后世许多人认为,三冗弊病是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根本原因先不深究,赵德秀只知道一点——是病就得治!

  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想根治病痛或动乱,最佳办法就是从根源上入手。

  赵德秀深知,这一封奏本名为赵普所呈,实际上大多内容是赵匡胤的构想。

  这封奏本一旦公开,代表着赵匡胤要正式对五代各种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建隆新政”,这一奠定大宋百年基业的历史浪潮,已直接拍在了赵德秀的身前。

  赵匡胤引着这浪潮来到赵德秀身前,绝不是要赵德秀去当什么执行者。

  “天子秉国,太子议政”,名正言顺,古今大义。

  时至今日,半只脚成功踏入东宫的赵德秀,已渐渐成为天下大势的引领者,不仅仅是参与者。

  赵德秀的脑筋快速开动着,很快他心中就有了一番说辞:

  “唐末以来,天下诸侯割据,地方势大。

  一地藩镇,名为节度使,实与战国诸侯无异。

  今大宋甫建,为保证大宋基业延续千秋,父皇自当与天下更始,改革天下病痛。”

  赵德秀先出言肯定了一番,赵匡胤要施行新政的必要性。

  见赵德秀说出他施行新政的初衷,赵匡胤满意的抚了抚长须。

  在赵匡胤满意的目光下,赵德秀继续说道:

  “然,天下沉疴甚重,新政有事需急,有事需缓。”

  听到这番话后,赵匡胤的眉头下意识皱了一下。

  可他一见到满脸自信的赵德秀,那蹙起的眉宇就陡然舒展开。

  这一封奏本中,一下子谈及的改革内容太多,的确称的上“急切”这一评价。

  赵匡胤是知道这一点的,然他明知不妥,可限于客观原因他不能不急切。

  从赵匡胤的视角看去,五代的开国之君,除去一些横死的外,基本就无长命的。

  这是因为历代开国之君,与他一样都是武将出身,早年征战身上不知留下多少暗伤。

  最主要的是暗伤一旦复发,从健康到身逝,往往不过短短数日。

  诸多先例在前,赵匡胤不得不以为戒。

  除此之外,早先赵德秀仁弱,赵光义短视的印象,更加重了赵匡胤心中的急切感。

  但现在嘛,赵德秀表现愈发优异,赵匡胤愈觉得有些事的确可以缓缓。

  “那你认为,何事当急,何事当缓乎?”

  见赵匡胤问及具体事项,赵德秀不假思索地说道。

  “设知州当急,设通判当缓。”

  知州,全称应该是“权知某州事”。

  五代承袭唐制,地方最重要的行政区域便是“州”。

  而州的最高长官,号为刺史。

  “自安史之乱以来,各州刺史,常为各地节度使兼任,几成定制。

  这一定制,致使各州皆掌握在武臣手中,地方税务(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mebook.hachker.com。窝里看小说手机端:http://ebook.hach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