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孙思邈并未一味称叹。
翻到“水银”条,见书中言“畏磁石”,却未提“水银遇铅则凝,治癣时若与铅粉同用需隔三日”,便说道:
“此处可补,老头子曾见陇右一医误用铅粉合水银,反倒蚀了皮肉——医者著书,不光要记其效,更要记其险,方能护得世人周全。”
“老爷子,你说的对。”萧然不懂,觉得孙思邈不能信口开河,更不会胡说八道。
孙思邈将书小心合起,仿佛捧着千斤重的珍宝,看向萧然时,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小郎君,此书于医者而言,堪比大禹治水的‘九鼎’——前者定九州,后者安百草。”
“老头子一生编纂《千金要方》,最憾于‘本草散佚,谬误相承’,如今见此书,才知什么是‘前承古人,后启来者’。”
孙思邈望着远处赶早求医的村民,声音轻了些,却字字千钧:“这书若能传下去,天下医者便少了三分懵懂,百姓便多了三分生机。”
孙思邈本来想早些离开,现在不仅仅是为了帮忙研究火药,还想看看本草纲目。
这本书上很多东西,对孙思邈来说也很有用。
有没有价值,孙思邈这个行家比萧然清楚。
萧然直接把书给孙思邈,让他随便研究。
那本《本草纲目》在孙思邈怀中,仿佛也染上了几分济世的暖意。
于孙思邈而言,这哪里是一本书,分明是无数医者未竟的心愿,是天下草木等待了千年的“正名状”。
接下来的日子,孙思邈除了给附近的村民看病,就是帮忙研究火药看本草纲目。
洗好的煤炭,李丽质每天都安排人来运走。
什么都好,就是看不到钱。
因为现在萧然也不知道卖多少钱。
李丽质那边也没有定价,都没有开始卖。
萧然倒是不担心李丽质会耍赖,这点钱不至于。
煤炭的收益有两成是村子里面的,那具体的售卖情况,肯定是要公开的。
因为对萧然信任,也没有人说什么。
栲栳村的柿霜差不多卖完,李丽质几人也就没有再频繁来。
没有合适的借口了。
隔壁村子有,但是收集的柿霜也不少了,暂时是够的。
新和村曲江池村的也就直接卖柿子饼,大部分找张锦禾。
也有找其他人的。
虽然柿子饼多起来,但是价格还是没有降低,喜欢的人不少。
不知不觉,熬过秋季,进入冬季。
平时这个时间,很多人家里比较闲,现在家家户户都很忙。
现在没有要其他村子的人来挖煤洗煤,就是栲栳村的人。
现在对产量的需求不大。
萧然在水潭旁边开始烧玻璃。
需要的东西,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其他人完全不懂,烧玻璃得萧然现场指导。
张大郎和其他人干活没问题,技术一窍不通。
萧然问了一下,几人都没见过琉璃,甚至是目不识(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mebook.hachker.com。窝里看小说手机端:http://ebook.hach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