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袁熙传

高干(1/2)

  191年,南阳,宛城这边。

  “文台,你马上要出征了,我是真有些舍不得。”袁术要攻略许昌,这一次,又点了孙坚的将,正为他践行。

  “承蒙将军厚爱,不出月余,坚定会拿下许昌。”孙坚言辞慷慨说道。

  “好,甚好。”袁术满意点了点头,随即又说道,“我真羡慕你有个好儿子。”

  孙坚略微一顿,“哪里,哪里,我家伯符,不给我惹事,我就烧高香了。”

  “文台谦虚了。”袁术笑着摆了摆手,随即话锋一转,“我想收伯符为义子。”

  闻言,孙坚手中筷子,掉到了地上,“将军,你这是说笑了吧。”

  袁术又认真地点了点头,“是真的。”

  孙坚犹豫了一下,随即郑重说道,“将军我们之间,虽名为君臣,恩则为兄弟,我之儿亦将军之儿,哪来的义子之说,且将军不见丁原之事乎?”

  听到丁原的名字,袁术立刻明白了,孙坚暗指的是,吕布卖主求荣的事。

  随即,袁术洒然一笑,“罢了,我们恩为兄弟,那么,伯符也是我儿。”

  闻言,孙坚大气说道,“理当如此。”

  ~~~

  袁术对孙策甚为喜爱,因为他心中还有一个影子,那就是侄子袁熙。

  他曾经说过,生子当如袁显奕,当看到孙策时,袁术隐约想到了袁熙,所以,他才想要收孙策为义子。

  但也正如孙坚所说,这个时代义父的风险,还真是不小,吕布弑父事件,影响力还是太大了。

  袁术也不强求,反正他和孙坚,如同兄弟一般,那么,孙策也算他儿子。

  。。。。。

  “这次的灯会真美。”曹昂不禁感叹道。随即,他又看向袁熙和杨修。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情看灯会?”杨修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

  对于杨修的指责,曹昂没敢说一句话。

  这时,袁熙轻叹一声,苦笑说道,“这样的灯会,或许是最后一次了吧。”

  “或许吧,如今天下不太平。”杨修理解的点了点头,“先有黄巾之乱,又有边军叛乱,如今,董卓又陈兵河东。”

  “董卓有不臣之心,路人皆知。”对于杨修的分析,曹昂难得表示赞同。

  袁熙幽幽地看向了皇宫,“若陛下龙体安康,董卓之乱或在两可,一旦陛下有个意外,董卓便会扬鞭东指了。”

  “可是,可是朝廷还有,袁中军等英雄,还惧怕那董卓?”曹昂讶然道。

  看着纯真的曹昂,袁熙不由轻叹一声,“我父亲长于政治,而军事并非其所长,董卓麾下可是百战精锐。”

  杨修面露难色,“洛阳之乱,在所难免,不过,这也是显奕之契机。”

  闻言,袁熙只是笑了笑,并未言语。

  189年,元宵节灯会。

  袁熙:董卓,你可别让我失望。

  袁熙属于乱世,但他不能做那个,开启乱世的人,而他要做那个,结束乱世的人,很矛盾吗?那就对了。

  不仅仅是袁熙,一众的枭雄们,都在等待着董卓,掀起乱世的篇章。

  。。。。。

  191年,濮阳,太守府。

  这一天,趁着袁熙出征之际,高干终于露面了,之前他躲得好辛苦。

  “元才,你这又是何苦呢?”看着高干谨慎地样子,就连刘岱也有些不解。

  高干轻叹一声,“刺史大人有所不知,如今显奕和显思两兄弟,近有水火不容之势,我夹在中间多有不便。”

  闻言,刘岱不禁点点头,因为他也在回避这个事,“元才言之有理。”

  随即,高干和刘岱相视一笑,都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也有深深地无奈。

  而河内这边,温县。

  王绪正站在河边,督促着士卒战备。

  “将军,船只可多加草人。”

  司马懿的声音,从王绪身后传来。

  “哦?”王绪循声转身,“你是司马懿?”

  “正是在下。”司马懿淡淡回道,指了指水面,“将军,据我推测来看,不久河上将有大雾,可便于我们隐藏。”

  “仲达所言甚是。”王绪点了点头,又询问道,“不过,你大哥的意思呢?”

  司马懿心中一顿,组织了一下措辞,“此疑兵之计,正是大哥手笔。”

  “原来如此,我心中已了。”听闻是司马朗首谋,而不是眼前年幼的司马懿,这让王绪心中舒了口气。

  说实话,王绪并不怎么相信司马懿,毕竟他才十一二岁,太玄乎了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