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七章:星火科技,暗夜启航(1/3)
北极“零点”基地的次级隔离单元权限密钥,如同一个冰冷的坐标,烙印在苏云澈的加密终端里。那个蕴藏着恐怖未知的黑色金属盒,在深蓝安全小组(由沈清歌亲自指定的、沉默如机器的三人组)的严密“护送”下,踏上了前往地球最北端冰盖之下的旅程。苏云澈没有亲自前往,他将一个精心设计的、完全物理隔绝的铅合金手提箱交给了小组,箱内就是那个金属盒。交接过程在掩体外的荒野进行,全程无交流,只有冰冷的指令确认和扫描。看着深蓝的黑色全地形车消失在夜色中,苏云澈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但心底却留下一片更深的、对未知的忌惮。
暂时的安全,是用未来的不确定性换来的。他失去了对那盒子的直接掌控,但换来了喘息的空间和“烛龙”评估窗口期的相对安宁。代价沉重,却是必要的选择。
回到掩体,凌霜依旧在角落,如同一个沉默的观察哨。她对苏云澈的外出和那个被深蓝带走的箱子没有任何询问,只是那双锐利的眼睛扫过他时,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苏云澈也默契地保持沉默,将精力重新投入到眼前迫在眉睫的战场——王浩的“雷霆”发布会,已进入最后三天的倒计时!
天启集团的宣传攻势铺天盖地,资本市场为之疯狂。王浩那张志得意满的脸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侃侃而谈“雷霆”电容将如何“重新定义能源存储”,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未来的绝对掌控和对昔日对手(暗指苏云澈)的不屑。林薇作为天启新成立的“战略公关部”负责人,也频频亮相,妆容精致,言笑晏晏,与王浩的互动亲密而默契,仿佛彻底融入了那个曾背叛苏云澈的世界。
看着屏幕上那对男女春风得意的样子,苏云澈的眼神冰冷如寒潭,没有愤怒的火焰,只有一种沉淀到极致的、如同深海般的寒意。背叛的伤口早已结痂,留下的只有刻骨的教训和必须讨回的代价。
然而,要撕碎这场精心准备的资本盛宴和技术骗局(剽窃他的早期构想),仅靠愤怒是不够的。他需要力量,需要平台,需要发出属于“星火”的声音!单打独斗、隐匿在废弃掩体中的时代,必须结束了。
成立“星火科技”公司,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他破局的唯一选择!
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压力下的必然抉择:
1.**应对“烛龙”评估**:一个拥有正式架构、研发方向和初步成果(石墨烯)的公司,比一个神秘的“个人实验室”更容易获得国家力量的认可和“合作”而非“接管”。
2.**对抗王浩“雷霆”**:需要一个合法的、能发出声音、能进行专利诉讼、能争夺市场的实体。
3.**整合资源**:深蓝的战略资源、叶知秋构建的专利护城河、甚至未来可能的融资,都需要一个公司主体来承载。
4.**传播火种获取能量**:公司是技术推广、产品发布、影响力扩散的最高效平台,是获取系统能量点的关键渠道!
决心已下,行动便雷厉风行。
苏云澈没有选择繁华的CBD,也没有租用光鲜的写字楼。星火的起点,应该与其精神内核一致——在废墟中点燃,于暗夜中启航。他通过深蓝的匿名渠道,以极低的价格盘下了东港旧船厂改造区边缘,一片几乎被废弃的、由几个巨大旧船坞改造而成的连体厂房。这里位置偏僻,空间巨大,结构坚固(曾是建造万吨轮的船坞),稍加改造和加固,就能成为绝佳的研发与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是他点燃第一簇星火(石墨烯)的地方,有着特殊的意义。
厂房内部空旷而破败,弥漫着铁锈和海洋的咸腥气息。巨大的穹顶下,残留着巨大的龙门吊轨道,地面上油污斑驳。苏云澈站在中央,头顶是几盏临时拉起的白炽灯,投下昏黄的光晕。他的身影在巨大的空间里显得渺小而孤独,却又透着一股顶天立地的坚韧。
他的身边,只站着两个人。
左边,是叶知秋。她依旧是一身剪裁完美的深色职业套装,外面罩着一件米白色的羊绒大衣,抵御着厂房里的寒意。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冷静而锐利,手中拿着厚厚一叠文件——星火科技的注册资料、股权架构(苏云澈100%控股)、核心专利的授权书、以及一份由她亲自操刀的、足以让任何对手头皮发麻的《潜在风险及诉讼预案》。她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如同一柄收入鞘中的名剑,寒气内敛,却锋芒暗藏。
右边,是凌霜。她换下了战术服,穿着一身利落的黑色工装,身姿挺拔如松。她没有携带任何显眼的武器,但那股经过千锤百炼的锐气却无法掩盖。她的任务是观察,是评估风险。星火科技的成立,是苏云澈从“隐匿者”走向“台前”的关键一步,风险系数陡增,“烛龙”需要更近距离的评估。她的存在,既是监视,也是某种无形的威慑。她沉默地站在阴影边缘,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视着空旷的厂房,评估着安全死角。
没有鲜花,没有香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