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十二章:技术突破!微型超导装置(2/3)
他不需要合成整个装置!他只需要合成一个关键的、能够实现“魔角”精确堆叠和稳定的——**微纳操纵结构!**
苏云澈如同疯魔了一般扑到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化作残影!他调出EMP装置蓝图中能量存储核心的结构图,将其中的超导储能单元单独剥离出来!然后,他结合自己对魔角石墨烯理论的理解(得益于系统灌输的基础知识),开始设计一个极其微小的、用于夹持和精确扭转两层石墨烯的、带有压电反馈和超精密位移控制的——“魔角编织器”!
这个结构极其复杂精密,涉及微机电系统(MEMS)、压电陶瓷驱动、纳米级位移反馈控制……以当前实验室的条件和常规手段,根本不可能制造出来!但苏云澈赌的就是系统!
【系统,消耗36点能量!目标:合成蓝图‘魔角编织器’核心部件(包含超精密压电位移台、角度传感器、石墨烯夹持结构)!材料:指定基础元素(硅、锗、特种陶瓷前驱体等)!要求:纳米级加工精度!最小功能单元!】他榨干了最后一点能量点,发出了孤注一掷的指令!成败在此一举!
【指令确认。能量点-36。目标:定制化微纳操纵结构‘魔角编织器’核心。】
【能量引导……物质结构模拟……】
【模拟通过!物质结构复杂度(B级)处于‘基础合成’极限边缘!】
【物质/能量引导中……原子级排列构建……】
【构建过程出现局部不稳定……能量强制干预……】
【……构建完成!】
嗡——
工作台上方,空气中凭空出现一阵极其细微的涟漪波动!紧接着,一个只有米粒大小、结构复杂精密到令人窒息、闪烁着金属和陶瓷光泽的微型装置,如同被无形的3D打印机精准“打印”出来一般,轻轻落在了桌面上!
成功了!?苏云澈的心跳几乎停止!他颤抖着手,用特制的真空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那个米粒大小的“魔角编织器”。入手冰凉,结构精巧得如同艺术品,肉眼甚至能看到内部细微的压电陶瓷片和反馈电路!
【能量点:0。】系统界面一片黯淡。但他成功了!
来不及喘息,苏云澈立刻开始了下一步!他取出一片超洁净的硅片基底。然后,极其小心地,用系统制备的高纯度石墨烯薄膜(单层或少层),覆盖在基底上。接着,他利用超高精度微操平台(掩体实验室最贵的设备之一),将那个米粒大小的“魔角编织器”精准地定位在石墨烯薄膜上方。
连接电源!加载控制程序!
嗡……
编织器底部探出几根比头发丝还细百倍的探针,轻柔而稳固地“吸附”住石墨烯薄膜的一角。然后,在压电陶瓷的驱动下,整个编织器核心开始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精度进行极其微小的旋转运动!
1.05度…1.07度…1.09度…1.10度!
角度传感器实时反馈!锁定!
紧接着,编织器核心打开一个微小的通道,另一片同样纯净的石墨烯薄膜被小心翼翼地“递送”下来,在编织器的精确操控下,覆盖在第一层薄膜之上!并且,在接触的瞬间,被施加了一个极其精准的、与第一层薄膜呈1.10度夹角的——扭转力!
两层薄如蝉翼的石墨烯,在纳米级的精密操控下,被强行扭转叠加在特定的“魔角”!
完成!编织器探针小心撤回,核心结构升起。
苏云澈屏住呼吸,立刻将连接着两层魔角石墨烯的电极接入高精度电阻测量系统,同时启动低温恒温器(利用深蓝资源搞到的液氮冷却,将温度降至77K以下)。
电脑屏幕上,电阻曲线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剧烈变化!
当温度降至某个临界点(约80K,远高于常规低温超导的液氦温区)时——
电阻值瞬间归零!
一条完美的、代表超导态的零电阻曲线,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魔角石墨烯超导态!成功激发!
“成了!!”苏云澈猛地一拳砸在桌面上,巨大的声响在掩体实验室里回荡!他双眼赤红,胸膛剧烈起伏,一股难以言喻的巨大狂喜和劫后余生的激动如同火山般喷发出来!所有的压力、绝望、孤注一掷的赌博,在这一刻化作了成功的狂啸!
他来不及庆祝,立刻将这片承载着魔角石墨烯超导体的硅片基底,小心翼翼地转移到之前准备好的EMP装置原型(基于铌钛合金结构,但核心储能单元被移除)上。利用“魔角编织器”残留的微纳接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