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自知身是客

36.文艺宣传队(1)(1/2)

  1969年的9、10月间,标志着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大事件接连发生。

  9月23日——中国首次进行地下核试验成功。

  9月29日——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一次新的氢弹爆炸。

  9月30日——中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

  10月1日——中国京市地铁第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营,这是华国第一条地下铁道。

  10月3日——中国国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一连串鼓舞人心的建设成就被媒体报导,激发起国人无比高昂的爱国热情。为了配合媒体宣传,县委每次都要组织一系列的传达、宣传、庆祝活动。

  作为已经在县城里闯出了名号的天才小画家、全能的墙报高手,蒋梦言自然要被抽调到县委组织的各种宣传活动之中。因而,被抽调去做写写画画的工作,就基本占去了蒋梦言几乎全部的上学时间。这倒也好,一则免去了蒋梦言在教室里扮演呆头鹅的尴尬;二则能挣到每天六毛钱的生活补助。最重要的是能给蒋梦言往外拿钱找到了正当合理的借口。

  为了缓解四姐蒋雪梅赚钱养家的压力,蒋梦言一次性给了蒋雪梅三十元钱,声称是外单位请他作画获得的报酬。有了这三十元钱垫底,蒋雪梅心心念念赚钱养家焦虑被大大减轻,她终于能放下包袱,安安心心地上学了。

  到了学期中段,城关小学决定成立“城关小学文艺宣传队”,以此形式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跟上全国的思想运动节奏。

  学校文宣队的人员选拔,首先是要听音乐老师于小冬的意见的。在于小冬老师的首份推荐名单里,歌唱组里就有蒋梦言的名字。

  但蒋梦言不想站到前台唱歌,他自己找到于小冬老师,毛遂自荐要当一名乐手。

  “你会什么乐器?”

  “手风琴。”

  “手风琴!哎,蒋梦言,你总是能给学校带来大惊喜呀!”于小冬老师如获至宝。

  在当时大大小小的文艺宣传队里,似乎不怎么缺能唱会跳的人才,他们缺的是各种器乐演奏人才。特别是在小乐队中能担当大任的扬琴和手风琴之类。

  从实用性来讲,手风琴可以说是文宣队的器乐之王!音色独特,携带方便,声音洪亮且自带混响,一架手风琴就能营造出一个小型乐队的效果。即可以独奏表演,又可以随时为歌舞表演伴奏。在那样特殊年代,它是最方便、最适用、最受欢迎的器乐之王!

  “你自己有琴吗?你下午带来,我让你上今天下午的选拔演出。”于小冬老师在文宣队里的角色,是相当于艺术总监的实际组织者。下午全校的选拔演出大会,就是由她一手策划的。

  自从得到干爸许恩泽的手风琴后,蒋梦言每天进空间休整时,都要在教学视频的引导下进行两三个小时训练。穿指、跨指、轮指等基本动作,连奏、跳奏、断奏以及基本音阶琶音、基本和弦的演奏技艺等都在大踏步的进步。他现在已经能够完整地弹奏一般难度的曲子了。比如《花儿与少年》、《毛**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现在是何种水平?蒋梦言自信,在小学的宣传队中驰骋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当天下午,蒋梦言和另外二十多名同学分别登台,在全校师生和工宣队领导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艺。

  几位父母在花鼓剧团工作的同学,唱起现代京剧***来,字正腔圆、身形矫捷、有板有眼。颇有点专业范。可见是受到了其父母的熏陶。特别是一位名叫宋芳梅的女生,唱了一段《红灯记》中李铁梅的唱腔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得到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二四班的杨少华,用扬琴演奏了一首《哈尼人民心向北京城》,同样获得了满堂彩声。这些同学的优秀表现,让蒋梦言忍不住感叹:不管什么年代,都不会缺少才子佳人呀!幸亏自己是个重生的,要不然,这怎么比,无非就是泥沙沉底,永无出头之日。

  蒋梦言最后一个上台,这可不是压轴,而是按报名顺序安排的。在上午的最后时刻,于小冬老师才决定了他的乐器组参选资格,自然,他就成了最后上台的那一个。

  保幕员程天娇在台上介绍说:“今天最后一个上场的同学,是我们二年级五班的蒋梦言同学。蒋梦言同学是我们学校的神笔马良,是通江口县远近闻名的小画家。我们都知道他是丹青高手,至于他的乐器演奏水平如何?能像他的画技一样惊艳全场吗?就让他自己用琴声来告诉大家!请听手风琴独奏《毛**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蒋梦言挎着琴镇定自如地走上舞台,先向舞台一侧席位上坐着的领导鞠躬见礼,再扭身面对观众,挺胸抬头,给同学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

  微微一笑的交流示意之后,静默准备的姿势停留了三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