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联合小组的成员们照常轮岗,基本上每一位同事都会轮一到两遍不同的工序。
周日。
有一项原材料紧缺,所以工人们停工一天进行休息。
众人也正好借着这个时间召开了组织会议,讨论大家在流水线上发现的问题,以及有待改进的项目。
流水线环节其实没太大的问题,但确实有一些细节有待改善,解决办法也有很多,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下,很快就有了很多建议。
但最关键的问题,众人还没有任何头绪。
杜鹃这次的问题是厨房烘焙类的半成品,这几天他们做的也都是这些产品。
像什么速冻小蛋糕,半成品大蛋糕。
预制菜谈不上,就是客户需要拿到手里以后,再稍微加工一下,或者直接放进微波炉里加热就可以吃的那些半成品。
在会议上。
叶黎慷慨地分享出了自己这几天的日志和笔记。
“我的日志已经摘送到同事们的邮箱了,有兴趣地可以看一看。”
此话一出,众人脸上的表情复杂多变:兴奋、窃喜、质疑、困惑。
大家默认是不交流自己过去近两周时间写下的日志的。
说是没有头绪,但私下里有的已经有了一些主意和想法,只是没拿到这个会议上来讨论而已,私下里会找跟自己关系更亲密的同事商量。
这就是联合小组的一些弊端了。
两个组会明争暗斗,对于考察调研的发现掖着藏着,互相不告知对方。
这其实没什么错,表面上大家是一个组,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些竞争关系的。
联系到年终的奖项评比,更是加深了竞争的概念。
秦奋、张烊文、穆雪萍等人如果有什么发现,肯定是私下里先找到叶黎商量。
而袁鑫豪等二组的其他成员,如果有了什么发现和点子,也肯定是先通报林琳,大家围绕着这个点展开一些讨论。
如果能解决案件的问题,就不拿上来说了。
如果不能解决,那就分享出来大家讨论一下,象征性地分享信息。
不过有些极端的联合小组连“象征性”都不做。
灵感是有,但即便自己想不出好的融会贯通的方案,也不会告诉对方,因为对方有可能会因此受到启发。
叶黎当然知道联合小组最尖锐的矛盾就是荣誉的归属,只不过大家都默契地不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她把自己的日志一字不差的分享出来,其实也就是想让大家更团结,共同处理这次的案件。
杜鹃案件可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难度很高。
如果联合小组不齐心协力地朝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努力的话,大概率会无功而返。
叶黎的举动确实触动到了林琳。
这是个良好的开端。
只有双方积极配合,才能快速打开突破口。
既然人家都共享日志了,那自己再藏着掖着也不好,于是也在会议上把她最近(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mebook.hachker.com。窝里看小说手机端:http://ebook.hach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