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渣的逆袭

第4章 金融与经济(2/2)

兼顾太多。

  修葺孝陵与城墙,江南武备学堂、江南制造局、南京大学堂、初级学堂、各种工厂筹建等……

  各项政务纷纷扰扰,事无巨细,再加上发行银元创立银行,他已经焦头烂额,再来个发行银票,他还不得累死?

  “再辛苦几天,我自会另择他人。”

  江南各大家族,许多都有钱庄,兑换,存放、保管保证等、发行钱票和票券,其中的业务能手不少,完全可以抽调。比如杭州的黄洪钱顾四家,都可以一用。

  他心里倒是有几个合适的人选,可惜人不在南京,他军政繁忙,无暇抽身。

  看来,只有派人前去相邀了。

  “大人,那我就勉为其难了。”

  刘文石心里轻松几分,不觉道:“如大人所说,每年光是需要的银元,恐怕都在数百万银元。府库存银不到十万两,要想铸造更多的钱币,需解决库银不足。”

  银铜不足,难以支撑政务运转,这就是大人开展海外贸易的原因了。

  日本国多产铜,台湾郑氏与荷兰都是从日本购买硫磺银铜,换回中国的生丝、茶叶。如果江南能与日本直接贸易,银铜不足的困境就荡然无存了。

  “如今看来,只有指望与日本的海外贸易了。”

  朱和垚思虑片刻,这才道:“我军在宁波开港,建立市舶司,已经恢复海外贸易。海外贸易非比寻常,不能只指望民间贸易。看来,是成立贸易司的时候了。”

  贸易司,专司贸易,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由总督府官办,专人负责,水师护航。

  贸易司,谁才是合适的人选?

  “大人未雨绸缪,高瞻远瞩,小人佩服。若是大人能开启海外贸易,就能像台湾郑氏一样,运来银铜硫磺不说,尽享贸易之利。”

  刘文石道。

  台湾郑氏于东、西两洋进行贸易,尤其日本,更是郑氏海外贸易获利最多的贸易伙伴。没有与日本的贸易所得,郑氏何以养兵?何以对抗满清朝廷数十年?

  “大人,贸易所得虽然诱人,但若是与日本通海贸易,台湾郑氏作何感想?荷兰会不会掣肘?大人要与日本贸易,可有合适人选?可熟悉海路?可能与日本贸易?”

  说话声中,屈大均与戴梓走了进来,二人冲着朱和垚行礼。

  “屈大均见过大人!”

  红墙黄瓦,大明故宫,大明皇室,名正言顺,屈大均二人的神情,都恭谨了许多。

  南京光复,江南归于治下,难道说,这真是顺天应人?

  “屈先生、文开兄,你们来了。”

  朱和垚点点头,温声道。

  漕运使上任,江南制造局北迁,众神归位,南京就是以后江南的政治中心了。

  “大人,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处于长崎的外国商馆,只有荷兰一国。除了郑氏,日本只与荷兰交易。大人想要与日本贸易,却该如何通商?”

  屈大均继续问道。

  与台湾郑氏熟悉,又生于长于东南沿海,屈大均对海外贸易,以及沿海情形,都很是熟悉。

  “确实需要一位合适的人选。”

  朱和垚点点头,岔开了话题。

  “二位,漕运与军工之事,就拜托二位了。”

  “大人,此次制造局北迁,下官顺便携带了新造的火器,以备清军来犯。”

  戴梓道。

  义军北上,一路攻城略地,破了南京城,还将这里当成了新的重镇,一点也不担心清军来攻。

  大人够狂够自信,永远不会让他失望。

  “漕运之事,我二人商议了一下,正要报于大人。”

  屈大均接话:“江南运河的漕船都已基本妥当,如今需要的是护航的战船。南京船厂要造五十艘新战船,制造局要将火炮装于船上,方便水师使用。”

  义军占了南京,接收了南京船厂,建造大量船只,也成了可能。

  “发展海外贸易,也正需要海船,正好建造一些。”

  众人懵懵懂懂,朱和垚似乎想起了些事情,目露神往:

  “如果有一天,我中国的海船战船,能游弋于世界的大海之上,如果我中国制造的产品,能够风靡整个世界,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