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渣的逆袭

第39章 我想吃台湾的鱼(1/2)

  海波荡漾,芳草萋萋。

  海岸边一望无垠,一人高的荒草当中,到处都是黑烟滚滚,海边的盐场上,到处都是身穿粗布短裤,光着黑黝黝身子的百姓在煮盐。

  自顺治十八年起,满清朝廷发布迁界令,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浙江沿海已不见煮盐的炊烟,随着义军入驻杭州府,拔桩填沟,荒地变成良田,海边的盐场也一一恢复。

  “将军,浙江沿海的制盐地方虽小,但海水含盐量高,近海的岛屿又多,因而,盐场分布广泛,可谓取之不尽的天然盐仓。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宁波府的北仑大榭,自古以来都是产盐的圣地。”

  海岸边,宁波知府王琰向王和垚禀报,恭恭敬敬。

  浙江“叛军”,清一色的二十岁年轻人,个个“短发贼”,人人胆大包天。但眼前的这位将军,却又与其他“贼首”似乎大不一样。

  这位“叛军贼首”,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太符合的稳重,见多识广,冷静睿智,似乎无所不能。

  这人,恐怕天生就是造反的料。

  “海宁的盐场,恢复起来了吗?”

  王和垚下意识问道。

  他只是关注了宁波沿海,钱塘江对岸的海宁,倒没有注意。

  “将军,鲁大人正在海宁那边操持盐务。海宁的盐场多,场地也好,有二十多个,恐怕马上就要出盐了!”

  陈遘在一旁补充。

  有宁波知府王琰在,他不能再以“五哥”相称。

  他指着煮盐的简易工棚,继续说道:

  “将军,每次大潮过后,海水退去,海滩上就会露出一层雪白的盐花。百姓来到滩涂上,将这层盐花连同底下黏连的滩泥一同刮走,再将盐泥搬运至土台进行晾晒,然后用海水淋滤盐泥,获得卤水,再将卤水于盐灶上熬煮成盐。”

  王和垚点点头,感慨道:“百姓不易啊!”

  站在岸边,晒一会都会浑身湿透,更不用说干活了。

  看这岸边的树桩,原来应该有些树木,不知什么时候,被砍伐殆尽了。

  “将军,灶丁煮盐,官府收付,再交于商贾转运贩卖,整个浙江海边就活起来了。将军活民无数,百姓人人感激。不过……”

  王琰看了一眼陈遘,支支吾吾,王和垚眼皮一抬。

  “王大人,我出身贫寒,知道民生疾苦,百姓不易。你有话直说,不必吞吞吐吐。”

  “是是是!”

  王琰赶紧道:“将军,这些煮盐的灶丁是怕恢复盐政以后,他们被编回灶籍,因此忧心忡忡。”

  “宁波府衙出一份告示,没有灶籍,只有良家百姓一说。煮盐自由。”

  王和垚摇摇头,随即好奇道:“灶丁们煮盐,挣的钱不够生计吗?怎么会担心编入灶籍?”

  自古海边煮盐,灶丁便会划入灶籍,相比种田,煮盐或许辛苦一些,但没有苛捐杂税,收入一般都有保障。

  老实巴交的海边百姓,为什么会担心这些?

  “还不是将军的授田令,陈将军在宁波府招募水手操练,那些年轻汉子前来从军者不少。有些百姓担心编入灶籍,家人无法从军,因而抱怨。”

  陈遘指着海边的几艘战船,上面及岸边,似乎都是精壮汉子。一些汉子正在操练游水,游到水中的小船,然后纷纷回游,就像水里的鱼儿一样。

  “将军,这些水手水性好,身强体壮,只要稍加操练,便是好兵。现在只缺战船,一般的渔船派不上用场。”

  王和垚看了一眼陈遘,收回了目光。

  他只是刚刚提出了授田,陈遘这家伙就迫不及待在宁波府散布谣言,招募水手。

  战船、水师、海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战船,怎么在江南水乡纵横交错?

  “将军,台州、温州的盐场也开始煮盐,当地官府派人前来,要将产盐送到宁波府,将军该如何处置?”

  王琰小心翼翼禀报。

  王和垚冷冷一笑:“屈先生,你意下如何?”

  浙江十一府,最富饶、人口最多处在杭州府及周围几府,台州、温州的盐,自然是想进入杭州府,分一杯羹了。

  只是台州、温州,包括处州三府,现在还与衢州的李之芳一样,都在犹豫观望,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即便他不是霸气侧漏,但也是一方诸侯,难道他们不怕自己对他们用兵吗?

  “将军,上兵伐谋。台州、温州还在犹豫观望,不妨遣使通告两府官员,要么向将军府投诚,要么两府的产盐会按私盐处置。让他们自己抉择。”

  屈大均道。

  杭州府恢复盐政,必然大力打击私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