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第855章将湘西的山民迁徙出来的可能

  此刻。

  朱标正端坐于偏殿案几前,审阅来自内阁的各种提案,以及各省重要官员直接上报给京师的奏章。

  朱元璋双手背负站在朱标身后,微微倾斜上身试图瞥见其手中正在细阅并批示的内容。

  这是一份源自湖广道岳州府向朝堂提交的重要报告,内容围绕着在当地推动汉化改革的相关计划展开。

  岳州府地处湘西山区深处,特别是从石门县出发向西深入,便来到了传统的湘西地区范围内。

  相对于广西、云南等地方,在该区域实施类似改革时显得更为顺利。

  此次岳州府的报告,仅提出了一项建议。

  在即将到来的洪武29年中,驻守在大庸县一带名为永定卫军营,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

  旨在补充驻军人数超过5000将士们的生活所需。

  朱标细致地查阅奏报,经过一番思索后,提起笔开始批复。

  命令允永在定卫开展垦荒工作,务必注意不可侵占百姓的土地。

  当朱标完成了奏报的审阅。

  身后传来朱元璋的一声轻咳。

  “听说湘西一带风俗强悍,我想起那地方,有很多军事据点与宣抚衙门来着?”

  朱标转头颔了颔首。

  “是的,湘西还有贵州都司以及四川道东部因为高山险峻相连,一直以来实行土著统治。为了防止该地区出现动乱,朝廷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逐步设置安抚衙门并驻军。”

  “允熥提过一个想法,他认为如果让那里的百姓走出大山,融入外界生活的话,就能减少山里的冲突。”

  朱元璋低声分享道。

  朱标淡笑。

  “这只是一个构想而已。不过儿臣个人认为,当前大明朝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这一目标。让山民们都迁移到平原来,但他们又依靠什么生存?”

  “靠那些在京师附近的制造业工场养活吗?在我看来,或许要等到湖广道也像应天这样的大城市拥有自己繁荣的手工业区时,这个构想才能真正变为现实。”

  朱元璋表示赞同。

  “推进新政不容忽视。”

  经历了立国之初及后续几年间内部纷扰之后,在朱元璋心中,最为明智之举,无疑是让那位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朱允熥来管。

  在他的监督之下各种探索尝试。

  这些年,应天府的人口日益增多。

  这种景象,并非建国初期,通过政令迫使民众迁徙至京师的结果,而是来自各地的人们自主选择迁来的。

  应天郊外的一座座作坊,吸引了从应天向西几个府县而来的众多劳动力。

  至今,朱元璋仍然记得当初第一次参观皇家庄园的情景。

  尽管当时被人戏称为“老流氓”。

  但每想起这样繁荣的场景,如今已是初见时几倍甚至几十倍规模时,他就感到十分愉悦。

  每当增加一位劳动者参与,就意味着有一个家庭,能因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mebook.hachker.com。窝里看小说手机端:http://ebook.hach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