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第227章风雪选贤,必成佳话

  此时此刻抛出来,特别是在当下复杂微妙的朝堂局势下,无疑显得意味深长,引人遐想。

  朱标闻言,悄然侧目望向朱元璋。

  这小子终究是长大了,虽然行事略显鲁莽。

  这样的建议,难免触动朝臣敏感的神经,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个高明的计策。

  恩科啊,这可是国之大事,仅次于对外征战。

  从旨意一下,到金秋时节的会试,皇上亲点英才,整个国家都将为之沸腾,万众瞩目。

  到时候,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话题都会围绕今年的新科探花出自何方,又是怎样的英姿勃发。

  功勋将门的家庭早早地忙碌起来,翘首期盼着三甲之外的英才名单,渴望为自己的家族觅得一位杰出女婿。

  文臣们也怀着同样的心思,梦想着家族的子侄或是门下弟子,不久的将来能与自己并肩站在朝堂之上。

  每当有这样充满社会话题和利益纠葛的重大事件发生时,总能暂时掩盖住其他种种问题。

  朱标的唇边泛起一丝微笑,心中暗自发笑。

  他突然感到一阵不平和心疼,想到自己的儿子远隔千里,风尘仆仆地从浙江赶回,满身泥泞不说,还无缘无故挨了父皇一脚。

  朱元璋哼了两声,目光带着些微的不悦扫向朱标。

  “别瞪咱,他是你儿子,也是咱孙子。”

  朱元璋没头没脑地冒出这么一句。

  朱标随即转过头,脸上挂着笑容,看着日渐成熟稳健的朱允熥。

  朱元璋训斥完朱标,又转向朱允熥。

  “现在已是二月,明朝一旦发布旨意,三月才能传遍全国。小考、乡试、会试、殿试,每月一考,也得等到今年冬天才能全部完成。”

  时间紧迫得很。

  朱允熥点头表示明白,按照惯例,头一年小考加上乡试,选拔出秀才。

  中选者翌年再战乡试,争取举人资格。

  三年后进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脱颖而出者便正式成为国朝的进士,拥有了做官的资本。

  然后参加殿试,由皇上亲自评定名次,决定科举的三甲归属。

  好在,当今大明朝已有丰富的经验。

  朱允熥盘腿而坐,暗自揣度今年的京中会试和殿试,大概不会再现那些年逾古稀却仍自称童生的老面孔,不禁轻笑出声。

  “三月春意浓,各地小考纷纷展开,各路才子汇聚于乡试,不过旬月便能见分晓。秀才们随即启程前往省城,为乡试中举摩拳擦掌,估摸着五月就能尘埃落定。”

  这小考嘛,不过是各府县的小打小闹,由县学府学操持,摘得秀才之名并不稀奇。

  至于各地秀才聚首省城,争夺乡试桂冠,时间上也颇为宽裕,两月足矣。

  他又接着说道。

  “乡试崭露头角的新科举人,接着便要踏上进京会试的征途,哪怕是最偏远之地,三五个月也总能赶到,恰好赶上中秋重阳,金风送爽,正(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mebook.hachker.com。窝里看小说手机端:http://ebook.hachk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