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从1997开始

第六十四章 第五代导演的通病(求追读!)(1/2)

  顾长卫其实早就想转型导演了,看着老同学张一谋和陈凯哥先后成了国际大导演。

  自己还在给人当摄影师,说没有心理落差那纯属骗傻小子。

  顾长卫神色一喜,说道:

  “这可真是谢谢你了周洛。”

  其实顾长卫的摄影水平没得说,镜头语言这方面完全没有问题。

  张一谋、陈凯歌、顾长卫这同学几个都有同一个问题——不会写剧本。

  这当然有时代因素,他们十几岁时刚好赶上我朝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在最该学习的时间段失学。

  我朝开放后,西方艺术思想和手法奔涌而来,法国“新浪潮”如火如荼。

  他们接受了新的艺术手法,在选材、叙事、人物刻画、镜头运用等方面都追求标新立异。

  所以在个人风格、象征性方面都很强烈,鲜明的艺术风格背后是缺乏文化底蕴。

  这就造就了一个问题,自己写不出剧本来。

  他们几乎所有经典作品都来自于名著改编:

  《一个和八个》改编自郭小川的同名诗歌;

  凯子哥的《黄土地》改编自柯蓝的《深谷回音》;

  后续凯子哥又陆续拍摄了《孩子王》、《霸王别姬》、《边走边唱》、《花影》,这些都是改编自当代文学。

  张一谋就跟不用说了,前期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于改编小说。

  《红高粱》改编自《红高粱家族》的《红高粱》和《高粱酒》两篇;

  《菊豆》原著是刘恒的《伏羲伏羲》;

  《大红灯笼高高挂》源自苏童的《妻妾成群》;

  《秋菊打官司》则改编自陈源斌的《万家诉讼》;

  《活着》改编余华同名小说;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取材于李晓的《门规》;

  《有话好好说》改编自述平的《晚报新闻》;

  《一个都不能少》改编自施祥生的《天上有个太阳》;

  《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鲍十的《纪念》。

  之前提到的黄建新也一样,

  《站直喽,别趴下》改编自邓刚的《左邻右舍》;

  《背靠背,脸对脸》改编自刘醒龙的《秋风醉了》;

  以上种种都是他们赖以成名的作品。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陷入困境,没有想法的时候。

  往往会回到改编名著的老路上来,这些时候往往就是翻车的时候。

  比如凯子哥被挂在耻辱柱上一辈子的《无极》。

  它融合了希腊神话的‘海伦’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

  但是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完全混乱,头重脚轻,最后看完甚至分不清谁是男主角。

  冯晓刚为了证明自己也能拍文艺片,搞出来的《夜宴》改编自《哈姆雷特》。

  《夜宴》是冯晓刚的转型之作,可以说是他的电影里,影像最为精美的一部。

  镜头拍出了张一谋的感觉,影像色彩、灯光道具、服装造型等等,后来成为各种宫廷剧竞相模仿的范本。

  先不管故事的逻辑,把一场一场的戏单独拿出来看都没问题的。

  从开头的《越女歌》到羽林卫刺杀太子,文戏武戏都非常精彩。

  毕竟有谭盾的音乐,有袁和平的武术指导。

  演员阵容更是强大,代表了电影圈当年的演技巅峰和颜值巅峰。

  但是到后面就完全不对劲了。

  周寻的青女是全篇的灵魂人物,所有人都利欲熏心尔虞我诈,唯独这个青女单纯如小白花。

  她什么都知道,但就是坚守自己的原则,为爱情忠贞不渝。

  厉帝死前所说,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就是对比婉儿和青女。

  然而改编的时候冯晓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很难想象改编自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戏剧,剧本和台词最后成了硬伤。

  纵观我朝几千年的历史,权利和欲望造成的宫廷悲剧数不胜数,改编《哈姆雷特》剧情框架没有问题。

  不过人物动机和行事风格你得符合我朝习惯吧。

  我朝史上没有任何一次权力更替,是由一个忧郁的王子拿着一把剑完成的。

  幽州节度使裴洪要拥护太子,就注定不可能单枪匹马在皇宫里顶撞厉帝,这和滑铲进虎园没什么区别。

  这就完全不像电影,而像是舞台剧,一把剑就代表了一方势力,一瓶毒药就是阴谋诡计。

  给人的感觉就是:故事不可信,人物立不住!

  台词就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