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91章 张秋古镇遇子龙(1/2)

  在长山县做响马时,宋阜尽管是一个小头目而已,但十里八乡,还没有人敢指着他的鼻子骂的。

  他怎么也想不到,当上太子座下官兵,反倒要受这等窝囊气。

  听完哨副的建议,他也有了大开杀戒的想法,然而一瞬间,他想起了十几年前的孔有德叛乱。

  崇祯四年八月,祖大寿受困大凌河城。孙元化急令孔有德,由海路抄袭后金占据的耀州,恰逢渤海风高浪急,未能成功。

  孙元化大怒,复令八百骑由陆路赶赴前线增援。

  孔部行至沧州市,因士兵偷了一只鸡,受到当地缙绅的百般刁难。

  孔有德气不过,又受李九成父子的蛊惑,终于起兵造反,史称吴桥兵变。

  吴桥兵变是一场影响很坏的大叛乱,登、莱两府被彻底打烂,临近十几个县也惨遭到蹂躏。

  最后,孔有德带着一批经验丰富的炮手、火炮和铸炮技术逃回辽东,投靠了后金。

  经此一役,朝廷丧失良将十多员,精兵数万,战舰、大炮、粮钱无算。

  虽然最后还是赶走了孔有德,到登莱一片白地,无法再对辽东形成海上压制。

  宋阜自诩东宫嫡系,当然不会纵兵叛乱,更不会降清。但他深知一旦惹怒缙绅,激起民变,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就在他打算放弃迁徙百姓,退出张秋土城的时候,忽有三四十个壮汉挤开围观百姓,向圈内移动过来。

  宋阜见那几十个壮汉孔武有力,一看就是行伍中人,不禁大吃一惊。

  身边才一个哨队,可别被这几十个贼人偷袭了。

  他连忙让手下加强戒备,大声问道:“停下,停下。你们是什么人?”

  一个三十多岁,儒生模样的人朗声答道:“吾乃兵部给事中陈子龙,是友非敌……老乡借过,借过……大家先让本官进去。”

  陈子龙的官位虽不高,但论文名远播,比卢世可强太多了。

  周围百姓听说是陈大人,纷纷侧身让开道路——先别论有没有名,光兵部给事中这几个字,一般人就惹不起。

  磕着碰着,有几个脑袋够砍的?

  宋阜虽大字不识一个,却也从刘孔和口中,听说过“几社六子”的名号。

  刘孔和还曾在营中提过,几社六子都是当世人杰,又是方翰林的至交,不在太子麾下办事,实在太可惜了。

  此儒生自称陈子龙,当然是友非敌。

  宋阜连忙将人迎进来,只见儒生身边还跟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硕壮汉。

  那儒生道:“在下松江陈子龙,还有……”

  还没等陈子龙接着介绍,半大小伙子便抢先道:“我是松江夏完淳,字存古。咱们都是方翰林的至交,自己人。敢问将军尊姓台甫?”

  宋阜泥腿子出身,不熟悉读书人初次见面的礼节。但他从“尊姓”二字,猜测“台甫”应该是“表字”的意思。

  他小心翼翼地答道:“我叫宋阜,长山刘孔和将军麾下哨总……刘将军是宰相的儿子。”

  陈子龙肃然起敬,拱手道:“原来宋将军是节之兄麾下大将,失敬失敬。我们一行欲北上投奔殿下,刚好路过张秋……敢问将军,为何赶百姓出城?”

  宋阜听对方能叫出刘孔和的表字,更无怀疑,便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

  原来,刘孔和率轻骑出临清后,便沿运河官道一路向南急行军。

  每路过一个河闸,均派出一支小队控制,无论拦河闸还是减水闸,均是如此。

  路过一些市镇村庄时,还派出小队,驱赶百姓到附近的山坡或高地上。

  张秋镇是运河边有名的繁华大镇,拥有三个土城,百姓万余人,比一般的县城还大。

  所以,特地派来了一整个哨队。

  没想到,张秋镇繁华了两百多年,缙绅和读书人很多。

  比普通小镇能出一个秀才,那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了。

  而张秋非但出秀才,还出了两个举人,比普通小村小镇更不惧怕官兵。

  再加上宋阜不敢动粗,才被搞得灰头土脸的,差点出事。

  至于驱赶百姓的缘由,刘孔和说是机密,不能透露。只说这是太子殿下的命令,各队官奉命行事即可,不要问。

  健硕壮汉在旁默默听完,忽然开口道:“既然真是殿下的命令,那就好办了。先将带头闹事的抓起来,其余强行驱赶便是。

  张秋三城那么多户,再婆婆妈妈下去,入夜前肯定走不完。”

  宋阜哭丧着脸道:“将军你不知道,带头闹事的人里,有好几个举人、秀才。按军中的规矩,无辜诛杀百姓一人即论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