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80章 惺惺相惜的敌人(1/2)

  崇祯十七年,六月二十四,夜。

  临清城外,卫河流水潺潺,述说着千年往事。

  东汉末年,曹操征乌桓,下令遏淇水入白沟,为北伐大军运送补给物资。

  隋大业四年,隋炀帝杨广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在白沟的基础上,修通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

  因永济渠的源头在春秋时的卫国(怀庆、卫辉一带),又被称为卫河。

  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卫河曾是江南漕船北上的必经之路。

  即便在朱棣开挖会通河,修通明代京杭大运河之后,卫河仍以沟通河南至山东,发挥着巨大作用。

  郭升是西北人,泥腿子出身,并不知道卫河的历史,不过他深谙兵法,知道这条河的重要性。

  沿卫河逆流而上,很快便能赶回河南,与驻守河北三府(彰德、卫辉、怀庆)的刘汝魁、张天乙汇合。

  因山海关之败,身边的四千兵马惶恐不安,并没有表面那么淡定。

  西归的路长达一千里,沿河行军是关键,否则,或许还没走到一半,队伍就散架了。

  “嗯,一定要拿下临清,至少……至少要宋王答应,把船先开去德州。”

  郭升一边想着,一边踏上河边小船,示意士兵按约定行事。

  与此同时,北岸的另一艘小船也缓缓启动,向河心驶来。

  这次密会是孙二弟安排的,称程虎都尉想与郭将军一晤,务必保密。

  郭升并不想鬼鬼祟祟行事,不过,随着一条诡异的秘闻传来,事情起了变化。

  闯王收朱慈烺为义子?

  太过匪夷所思,简直难以置信。

  难道闯王打仗太多,“那里”不小心受伤,生不出儿子了?生不出儿子,不是还有侄子嘛。

  李锦骁勇善战,功劳也够多,足以在闯王百年后继承大统,没必要收朱慈烺为义子呀。

  辛辛苦苦打下江山,又拱手让回给朱家,这算怎么回事呢?

  郭升绞尽脑汁仍想不明白,于是决定与程虎见上一面,问问内情如何。

  如果朱慈烺真是闯王的义子,未来大顺的继承人,那还打个啥,两军合营算了。

  卫河并不宽,两条小船很快相遇,随着船锚落下,互抛缆绳钩上,一个安全的谈判场所便搭好了。

  郭升沉声道:“程兄弟,几个月没见,别来无恙吧。”

  “他奉命去监视董学礼了,今晚本宫和你谈。”

  在两面盾牌的保护下,朱慈烺走出乌篷船舱,继续道:“事关机密,只能假借程将军之名,郭将军见谅。”

  “你!!”

  郭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堂堂太子之尊,居然涉险与敌将水上谈判。

  虽然说好了,附近一里不能出现其他船只,但自己也是一员猛将呀。若跃过对面,一剑击杀太子,是不是就史书留名了?

  郭升忍不住再次确认:“你果真是太子殿下?”

  “没错,正是本宫,如假包换。”

  朱慈烺花了好几天时间,与各级军官会面,好不容易才消除谣言对军心的影响。

  现在,他一分钟也不想拖了,必须尽快定下解围方略。

  他开门见山道:“如今顺军退出京畿,再加上姜瓖反叛,山西亦岌岌可危。本宫想问问,你为何还苦苦支撑,没想过归降吗?”

  郭升道:“敢问殿下,你现在是大明的太子,还是大顺的宋王。”

  “当然是大明太子。”

  朱慈烺从没想过用假身份来使诈,因为那样赚来的手下,不会忠诚。

  “谣言是假的。李自成是一个宽厚的人,我们聊过几次,有一些默契。但我与他有血仇,不可能认他为义父……所以,没有任何约定,更没有任何名分,‘宋王’这个名号,我亦不会接受。”

  郭升皱起眉头,在脑中想象李、朱之间的关系。按刚才的说法,二人似乎算是……惺惺相惜的敌人?

  郭升道:“既然如此,请恕郭某人不能归降。”

  “你的坚持没有意义。”

  朱慈烺扔过去一封密报。

  “河北三府,刘汝魁逃遁,张天乙投降,已全境沦陷。大名府的马宁、熊正官、王国功,李日泽……或死于地主之手,或投降满清。

  认清局势吧,你已经没地方走了。就算本宫送你一百艘船,放你们沿河西行,不予追击,你也走不回山西的。”

  大名府就在临清州的隔壁,很多坏消息已经传来,郭升有所耳闻。

  不过,他觉得河北三府不会那么快沦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