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76章 太子监国可以吗(1/2)

  在凌駉的计划里,歼灭郭升、吓走董学礼,是第一步;

  趁清军经略山、陕之际,接应两淮明军北上,在山东建立一条稳固的防线,是第二步;

  以临清为转运基地,袭扰畿南,光复河北(黄河以北),是第三步;

  凭江南之富庶,福王励精图治十年,大明的实力便能逐步恢复。

  届时,北伐军沿着太祖收复燕云的路线,将清军慢慢挤回关外,这是第四步。

  这个计划无比宏大,其中的每一步,都不太容易办到。

  但凌駉始终认为,有大运河做为补给线,江南的物资便能源源不断地运来,成功的机会不小。

  他凌駉将成为当世虞允文,力挽狂澜于将倾,名垂青史。再不济,也能比肩寇准,为大明保住大部分省份。

  至于弘光本就不打算渡河北伐的可能性,他连想都没想过。

  凌駉道:“山东全境反正,仅剩郭升、董学礼二贼而已,可谓唾手可得?微臣相信史阁部和路督宪之能,定能说服朝廷出兵。”

  他措辞一直很小心,或用南京来指代朝廷,或用朝廷来指代弘光,尽量避开帝位之争。

  不过,朱慈烺心思细腻,自然有所察觉。

  朱慈烺问道:“所以,你一开始没有向本宫明言,就是为了拖一段时间,等刘泽清、金声桓率部北上吗?”

  凌駉道:“正是。董部、郭部均没有根基,人多粮少,坚持不了多久。只要刘总兵、金总兵率部北上,不,只需收复济宁,董、郭便要西逃了。届时我军衔尾追击,必能大获全胜……”

  朱慈烺没有接这茬,忽然厉声问道:“只为打胜仗?难道你就没有拖住本宫,好让福王有所准备的心思?”

  凌駉本已平身站起,此时说到重点,再次单膝跪下,朗声道:“殿下英明神武,山东军民无不敬服。微臣恳请殿下暂缓南下,留在山东监国。”

  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不禁大吃一惊。

  所谓“暂缓南下、山东监国”,就是劝太子放弃帝位之争,甘做臣子的意思。

  身为大明官员,可以像卢世、谢陞等人那样,或含糊其辞,或两不相帮,这都是可以的。

  只要不在背后使坏,没必要逼迫所有人马上表态。

  但带头劝说太子放弃帝位,性质就不一样了,必须严厉驳斥,不可姑息。

  否则,太子的态度将被视为“正在考虑”,从而失去大部分观望者的支持。

  方以智、刘孔和、王桢等人深知这一点,纷纷开口痛骂起来。

  “岂有此理!”

  “大逆不道!”

  “福王窃国,罪大恶极,殿下怎能拱手将帝位让与他。”

  “凌駉,你如此妄言,不觉得愧对先帝吗?”

  在一片呵斥声中,凌駉昂首挺胸,直视朱慈烺,他相信此人聪明绝顶,一定能衡量清楚得失。

  若太子留在山东,以监国的身份领导军民抗顺抗清,便一手握重兵,一手背大义,几乎是不败金身。

  没有任何一个明军将领再敢起歹心,朝廷亦不敢剥夺他太子的身份。

  弘光马上四十了,太子才十六而已,两人年龄相去甚远。

  所以,留在山东监国,是比直接南下更稳妥的登基路线。几年后,或十几年后,帝位会轮回崇祯一系的。

  正如代宗、英宗故事。

  凌駉道:“微臣早给史阁部、路督宪发去密信,劝他们考虑此事。再过两个月,或者一个月,必有回音。”

  方以智怒而骂道:“你区区职方司主事,竟敢自作主张,妄议废立,把殿下都给算计进去了。你……你真是太狂妄了。”

  凌駉没有辩驳,转向朱慈烺深深一拜,大声道:“微臣一心为国,未有半点徇私。若殿下认为微臣有罪,微臣虽死无怨。”

  朱慈烺看着下面跪着的凌駉、凌岳叔侄,神情严肃,却一言不发。

  刚刚听到“监国”二字时,他也有点生气。可再细想一想,又觉得没什么好气的。

  凌駉这样谋划,看似站在福王那一边,实则以山东为重,以大局为重,以江山社稷为重。

  或者说,他比很多人都想得远一些,知道帝位之争不是请客吃饭,必然要流一些血,或者很多血。

  毕竟太子率部抵达两淮后,必有部分军阀为了争夺拥立之功,加入讨伐弘光的队伍——就好像王国栋、郭铉他们一样。

  而弘光既然已经登基,就不会轻易让位,纠集江北四镇抵抗,几乎是必然的。

  等江南打成一团,朝廷就腾不出精力经略山东,他的抱负就没法实现了。

  就在朱慈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