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55章 太子令旨有用吗(1/2)

  有王四带了头,后面的俘虏上前认罪时,也有样学样,先向中军方向三叩首谢恩,才起身走到桌子前按下手印。

  环节增加,过程自然显得拖沓。

  每一批俘虏都是两百名,听完判词后再全部单独认罪,至少耗费小半个时辰。

  这个速度当然不符合“从速从快”的思路,不过每一个俘虏都要单独认罪,并在判决名册上按手印,这是太子特别强调的要求,没法精简。

  而向中军方向叩首谢恩,是俘虏们宣誓效忠太子的方式,方、程二人不敢限止和催促。

  宣判仪式从午后进行到入夜,七八轮下来,二人轮换着询问否认罪认罚,总计一千五百多次,嗓子都快喊得冒火了。

  到了最后,两个翰林只好让士兵代替喊话,自己矗在前面做手势指挥,以示兵部及三法司的权威。

  和方、程二人在心里大倒苦水不同,另一边,赵大勇、王桢、刘孔和等军官却对这个公审仪式非常满意。

  俘虏兵们在认罪画押之后,个个士气高昂,被带进队伍之后任劳任怨,分担了很多体力活。

  比如说继续搜捕俘虏,把散落在旷野的武器甲胄捡回来,修筑更多适合休息的临时窝棚等等。

  明军士兵经过轮换休息,体力得到快速恢复,到入夜时,疲态已经消减大半。

  随着孔希贵、唐铨二人在判决名册按下手印,赏赐和大量晋升文书也从中军下发到各营。

  全军一分为四,分别为近卫营、义勇左营、义勇右营和忠贞营。

  近卫营由朱慈烺自任统营参将,下辖一个警卫队和两个马军哨队、六个步军哨队。

  其中,警卫队全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老兵精锐,兵额100,由孙二弟担任千总;

  赵大勇晋升近卫营中军守备,统领两个哨队,并总管营务;陈富贵、毕长喜晋升千总,各统领三个哨队;

  八个哨队共设十六名正副哨总,由老魏等“北岐河老兵”分别担任。

  每个哨队内,大约分到40名饶阳或武邑兵,充当低级军官和披甲战兵。又分到大约100名俘虏兵充当不披甲的辅兵。

  全营军官和披甲战兵四百余人,辅兵(俘虏兵)九百余人,共计一千四百余人。

  义勇左、右营(山东义军)分别由王桢、刘孔和担任参将、游击,各下辖两个马队、三个步队。

  吸纳八百名辅兵后,两营共计一千四百余人。

  程虎、张阿三等人因卓著的战功,分别晋升为游击将军、中军守备一职,自立一营,名曰忠贞营,似乎暗含对太祖忠贞不二的意思。

  忠贞营吸纳俘虏兵两百余人,总计三百人左右。

  另外,王桢、刘孔和均授济南卫指挥佥事,明威将军,正四品;

  程虎授锦衣卫指挥佥事,明威将军,正四品;

  赵大勇、张阿三分授锦衣卫千户,武德将军,正五品;

  就连孙二弟这个警卫队千总,还有陈富贵、毕长喜等人,也得授锦衣卫百户、试百户,及初授忠显校尉,成为正儿八经的武官。

  虽然只有正六品、从六品,那也是有头衔的校官了。走出去,别人高低得叫个“将军”。

  近卫营众将士鸟枪换炮,从大头兵一跃成为校官,个个喜气洋洋,意气风发。

  就连早早当上参将、游击的王桢、刘孔和,亦在中军大帐内连连磕头谢恩。

  要知道,崇祯皇帝在年初临时抱佛脚,高级军官的任命书像不要钱似的往外发,王、刘就是在那时,当上了参将和游击。

  然而,只有职务而没有加衔、没有散官军阶,就算不得正儿八经的将官。

  很简单,军饷俸禄按什么标准发呢?没法发。

  太子这次授予他们济南卫指挥佥事的加衔、又授明威将军的散官军阶,还给义军取了营号,这是一次性全配套了。

  从此,山东义军便正式成为朝廷官兵,不再是草寇或者团练了。

  崇祯十七年六月初一凌晨,全军再次拔营,沿大运河再度南下。

  因为一连串的赦免、特赦,以及加官进爵,全军上下的士气异常高昂。

  在大量船只、牲畜和辅兵的协助下,他们沿着宽阔的官道,一天便走完八十里,抵达沧州南边的东光县。

  东光管事的人是生员马之騋,谢陞的学生,因之前见过南京特使,已向朱由崧宣誓效忠。

  然而,他手底下只有百余名乡勇,看到太子带着如此庞大的军队前来,哪里还敢再放半个屁。

  马之騋带着乡勇跪在城门两侧,高呼太子殿下千岁,话说未能远迎,实乃死罪云云。

  朱慈烺指着马之騋道:“死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