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49章 都是被孔贼逼的(1/2)

  看到乌压压的明军马队出现在后方,清军很快陷入恐慌之中。

  在这个漆黑的夜晚,他们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孤舟,在风雨中来回摇晃。

  平原上打仗就是这样,骑兵更强的一方,总是占据主动权。

  现在两军骑兵比例是一比八,明军拥有压倒性优势。若清军胆敢继续强攻营寨,他们就从侧翼发起冲锋,把离开阵列的清兵全部砍死。

  如果孔希贵也像朱慈烺那样,结成圆阵防御死守不攻,那么明军就分出一半人马休息,另一半来回游荡,来回袭扰。

  清军不像前方的明军那样,拥有营盘栅栏提供庇护,身边也没带辎重补给。

  在明军骑兵的威胁下,他们不能砍伐树木扎营,不能挖坑和搜集茅草盖窝棚,不能去河边取水……

  这些短缺在两三个时辰内无所谓,可是时间一长,就非常致命。

  同时,因为没有营寨,士兵们还要时刻保持警戒。最外侧的部分士兵,甚至不敢坐下来休息。

  这是单方面的消耗,拖得越久,死得越惨。

  所以,即便数量是明军的两倍,士气亦不可避免地快速下滑。

  普通士兵都能看到这些,孔希贵久经沙场,更清楚形势之险恶。

  他提议马上全军撤退,在夜色的掩护下,强行退回到沧州大营去。

  好吧,撤退将很快演变成大溃败,完全无法避免。不过天这么黑,明军的人数又相对较少,追击起来并不轻松。

  士兵们可以躲藏在草丛里,或者从马匹难行的小路逃跑,或者跳进大运河里泅渡。

  反正士兵们都剃过头了,明军不会饶恕他们,他们只能跟着大清干,只能自行返回大营。

  如果运气好,或许能收拢三四成溃兵。

  孔希贵道:“沙礼岱将军,我手下还有几十亲卫,愿护送您突围回营。”

  沙礼岱冷笑道:“懦夫,你真是愚蠢如猪,你当大清的军法,和伪明一样吗?”

  尽管他麾下只有百余骑,可人人都是八旗精锐,且一人双马,机动力很强。

  一旦情况不妙,他完全可以凭实力强行突围,不需要什么护送。

  问题是,先折损克色和两百八旗子弟,再弃军狼狈而逃,罪责不小。就算上头有人说情,勉强保住小命,前途也不用要了。

  在这个人人发财的当口,失去前途,当然是不可承受的损失。

  沙礼岱面露狰狞之色:“弃军而逃,摄政王必定重罚,你好好想想吧。”

  听到这里,孔希贵面如死灰,再次以头点地:“末将愚钝,请将军指条明路。”

  “一鼓作气,攻破明军营寨,擒杀伪太子,”沙礼岱指着西南方向,“攻了一晚上,我就不信他的兵都是铁打的,一点都不累。”

  …………

  明军大营。

  朱慈烺看着转入守势的清军,心情并不轻松。

  清军历经十几年积累,底子太厚了。山海关、庆都两战,他们又新缴获一大批武器甲胄,富裕得不像话。

  孔希贵显然从清廷那里打到不少秋风,士兵的武器精良,披甲率很高。

  虽然这些士兵士气很低,进攻的能力很弱,但结成防守阵型,明军消灭他们也不容易。

  朱慈烺不知道孔希贵后面还有没有生力军,拖个两三天并不明智。

  就在他苦想对策的时候,刘孔和带着两百多步卒,两百多名俘虏绕路回到大营。

  一番行礼后,刘孔和说起歼灭克色之战的过程,又指着跪在地上的光头俘虏道:“殿下,他们说才剃头没几天,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求殿下饶命,末将想着杀俘不祥,便带了回来请殿下处置。”

  程正葵一脸鄙夷:“剃了头,便是铁了心当鞑子了,一刀杀了便是,还带回来做什么。”

  赵大勇亦皱起眉头道:“他们刚刚投降,既不能用,又要派人监视他们,还浪费粮食。”

  朱慈烺摆摆手道:“他们只是士卒,孔希贵要当汉奸,他们也没法子。”说着,又转向跪地俘虏问道:“你们自己说,是也不是?”

  众俘虏听到这话,哪里还有犹豫,纷纷叫了起来。

  “殿下英明,就是这样的。”

  “殿下,小的头发长得快,每天长一寸,很快就长回来了。”

  “咱们全队都不想剃头,都是队官逼的呀”

  “咱们还是大明的兵呀,殿下!都是被当官的逼的。”

  一个哨总俘虏听不下去了,扯着嗓门道:“殿下,我们千总说了,不剃头便要砍头。说什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我也是没法子。”

  一时间,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