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45章 不想真打就骂战(1/2)

  和饶阳之战不同,这次蓟镇军布下的弓箭手多达数百名,采用轮流齐射的方式,形成了密集而绵长的覆盖攻击。

  如果在十天之前,箭雨如此密集,足以对缺少甲胄的近卫营士兵造成大量杀伤。

  然而,近卫营打赢了饶阳之战,缴获了两百多套上等头盔和铠甲。昨天,他们又在武邑兵身上,扒下几十套棉甲和纸甲。

  如今的近卫营甲胄齐全,不会那么容易倒下了。

  他们用盾牌护住头脸,顶住了最先的七八轮齐射,等到清军步兵冲到营墙边,他们就挺着长枪上前,透过栅栏的缝隙,不断刺出手中的武器。

  一时间,营内外惨叫声此起彼伏,两军隔着栅栏战成一团。

  营墙虽不像城墙那么坚固,士兵们也没法像守城那样,能够居高临下消耗敌人。不过,营盘毕竟是防御工事,对进攻方的影响依旧很大。

  清军必须抵近栅栏,用火或者大斧头打开几处缺口,才能形成突破。否则,双方只不过隔着栅栏缝隙互捅,徒劳地消耗人命罢了。

  朱慈烺离开饶阳前,便挑选出更多新兵,调到第一哨队充当贴身侍卫。宝贵而有限的老兵,则调离第一哨队,升任第二、第三、第四哨队的各级军官。

  因为丁志标曾对他反复提及,近卫营经过战火洗礼,新兵们见过血,胆气已经有了,唯缺战斗技巧和战斗经验。

  而一个老兵带五个新兵,是快速扩军时的最佳搭配。不要害怕混乱,适应几天就好了。

  最初的两三天,各队的情况确实不太理想,没当过军官的普通老兵左支右绌,连维持行军纪律都很费劲。

  可几天磨合下来,那些新晋军官迅速成长,他们和手下同吃同住,互相熟悉之后,便指挥得动了。

  在低级军官的传授下,士兵们很快掌握基础的搏斗技巧,不再是只懂往前冲的二愣子。

  这次坚守营盘,士兵们明显更有章法,一下子便稳住了阵脚,比几天前像样太多。

  赵大勇、陈富贵、老魏等哨总分守各处,指挥哨队与清兵反复拉锯。他们麾下的队总喊着各种口令,让底下的士兵争夺每一条缝隙。

  毕长喜看到某处吃不消,便带着三个火铳手奔上前去,用枪口顶着敌军的胸膛,射出滚烫的子弹。

  蓟镇兵在最前面的半刻钟异常凶猛,借着友军齐射的掩护,还几次试图砍断营门上的铁链。

  被捅死几个同袍之后,很多士兵便开始远离栅栏,在相对安全的位置假装正在进攻。

  他们手舞足蹈,朝营内的明军发出各种各样的怪叫,试图用声音来打击明军的士气。

  “你瞅啥”“瞅你咋的”“有种你们出来”“有种你们进来”之类的话在两军中间隔空回荡。

  两刻钟后,清军本阵终于失去耐心,敲响了撤退的金锣。

  -----------------

  “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孔希贵大发脾气,对着退下来的前线军官厉声呵斥。

  “打得太差了,就是一坨狗屎。你们难道就打不开一个缺口吗?哪怕拆掉几根板子,让老子看到一个大洞,也行呀。”

  前线军官有苦说不出,看着自己的脚尖不敢反驳。

  从难民堆里抓来的辽东壮丁身材魁梧,打顺风杖时,也确实有两下子。比如说白天就一鼓作气冲上了沧州城头。

  一旦碰上硬茬,或者遇到伤亡,士气就有点不够看了。

  前线军官首先将失利归结为辽东人不堪战,可主帅就是辽东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他可不敢说。

  其次,他觉得假太子的说辞有点太假,影响了士气。

  士兵们看到营盘内竖起绣着五爪金龙的旗帜,都知道里面十有八九是真太子。大家虽然投降了满清,可毕竟曾是大明的子民。

  蓟镇距离京城近,太子在民间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如有可能,大家都不愿朱慈烺落入清军的手中。

  士兵们不愿死战,前线也没法子。

  沙礼岱就在一旁监视,这两条理由都不能说,前线军官只好委屈地低下头,任由主帅谩骂。

  就在孔希贵稍稍下了火,打算换一个将领发起第二波冲击的时候,后方的夜空忽然一亮,伴随着尖锐的声音,一支带着焰火的信号箭再度升起。

  每一支军队的信号箭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火药配方,声音和焰火不尽相同。

  孔希贵并不熟悉这一次的信号,想来是奉命支援的克色所发出。

  “嗯,先击败那些山东马贼,再回来把营盘团团包围,如此更为稳妥。”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