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30章 火铳手,开火!(1/2)

  明军在城内所做的布置是如此诡异,阿克善大惑不解。

  薄薄的一堵墙,扒开就是了,能起什么作用呢?玩捉迷藏吗?

  从跟着努尔哈赤造反开始,阿克善南征北战十余年,从没遇到过的情况。

  不过,他已没有时间去细想。

  因为,随着太阳渐渐落山,行动将愈发不便。

  是进攻眼前的明军阵地,还是退出城去固守营盘?这才是眼前最大的问题。

  眼见伪明太子的旗帜在阵中飘扬,对面叫骂的明军越来越嚣张,阿克善决定尝试进攻一次。

  且不提十五个八旗子弟的仇一定要报,就说进了城,却连明军的圆阵都不敢碰一下,对士气的打击太大了,他无法接受。

  “披甲,准备破敌。”

  “是,大人。”

  百余名手下齐声领命,从背辎重的马匹上解下重甲,开始往身上套。

  这是满洲八旗的作战习惯:马上追击时,穿轻便的轻甲;下马冲阵,在外面再套一层沉重的铁甲。

  八旗兵之所以无敌,不是靠笨重的重甲骑兵,而是身穿两层,甚至三层盔甲的重甲步兵。

  在地面上,重甲步兵一往无前,无坚不摧,这才是他们野战百战百胜的法宝。

  明军这边,士兵们见清兵开始在甲外套甲,高昂的士气稍挫。

  真奢侈呀!

  近卫营接近五百号人,披甲不过几十而已,而且大多是棉甲或者残缺不全的锁子甲。

  人数对比,近卫营无疑占了上风。可从盔甲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清军却比明军高了数倍。

  一个披甲精锐能打赢十几个无甲兵,这是基本常识,战士们没法子不胆寒。

  “鞑子快忍不住了,大家注意戒备。”

  “守住阵线,挫挫他们的锐气。”

  “打赢这一仗,咱们宰几头老驴吃火烧。”

  朱慈烺在阵中来回行走,用豪迈爽朗的声音给士兵们鼓劲。

  一时半会,他变不出更多盔甲武器,可是他能鼓舞更多的士气。

  只要每一个士兵都能看见,大明的东宫太子就在身边,这个阵地就不会轻易即溃,这一仗就有得打。

  “呜呜……”

  夕阳西下,晚霞如血。

  大街上,近百清兵列成密集的冲击阵型,铮亮的铁甲染上了血红色的光辉。

  随着进攻的号角吹响,阿克善骑着高头大马挥剑向前,发出进攻的命令。

  一排排披甲兵举着盾牌,向明军阵地缓缓靠近,坚定而毫不迟疑。

  赵大勇紧握长矛,口舌苦涩发干,手心也紧张得冒汗。

  又是这招,又是这种该死的战术。

  在一片石之战,并非六万顺军不肯死战,而是对面的重甲步兵实在太强了。

  箭矢无法穿透他们的头盔,刀剑砍不开那些甲胄,每干掉一个清兵,都要付出数个勇士的生命。

  偏偏从山海关涌入的清军源源不断,击垮了顺军的阵线。

  “贼人就要放箭了,注意,注意!”

  在朱慈烺的信任下,丁志标已经接过整条防线的指挥权。他紧盯着敌军的动向,眼都不眨一下。

  当一队手持步弓的清兵从持盾步兵的背后穿出,他忽然一声大喝:“举盾,举盾!”

  老兵们的反应较快,立即用手中盾牌护住头脸。新兵们也高举刚刚拆下来的门板,尽量护住上方。

  “咻咻咻……咻咻咻!”

  三四十根羽箭向明军袭来,穿过床板与床板之间的缝隙,射入几个新兵的胸膛。

  一轮刚过,又是一轮。

  清军弓箭手像有用不完的力气一般,用十二力的强弓,向明军持续不断地射出箭矢。

  由于射速太快,只用三四十人,便射出一个弓兵哨队的效果。

  七八轮过后,明军阵线已出现一丝松动与散乱。如果不是提醒得及时,新兵们恐怕已被射崩溃了。

  “注意,贼人要冲了。”

  仿佛在听丁志标的命令一般,话音刚落,最前排的清兵便忽然加快脚步,踏着沉重的脚步,向明军发起冲刺。

  二十米,十米……

  两座酒楼上的明军弓箭手探出头来,向冲刺的清兵射出手中箭矢。一时间,明军阵前亦下起了一场不小的箭雨。

  可惜清兵人人身披重甲,带着坚固的头盔,除了延缓一些脚步,并没有造成多少损失。

  不过,延缓脚步就够了。

  就在清军动作慢下来的一瞬间,明军老兵们齐齐刺出手中的长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