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从太子当流寇开始

第23章 朱元璋的守灵军(1/2)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饶阳城县衙大院内,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呼声。

  三百多年前,蒙元入侵,将中华文明带进了深渊。

  在长达一百年的黑暗时代里,汉人被划分为四等人,成为蒙古人的奴隶。

  他们被异族踩在头上,任意凌辱,任意驱使。一把菜刀,好几户人家一起用;新婚的民妇,要向蒙古老爷献上初夜。

  那是文明的耻辱,那是中华大地的烙印。

  是洪武朱元璋带领汉家先辈驱逐胡虏,北击蒙元,才洗清了这份耻辱。

  近三百年过去,朱元璋的精神事迹仍留在大明臣民的心中,仍能激起华夏儿女的血性,激励他们团结一致共抗外敌。

  程虎跪在大院中间,听着耳边如雷的呼声,不禁大汗淋漓。他抬头看向四周,眼中满是迷茫和彷徨,心志开始动摇。

  是死撑到底,继续当杀官造反的好汉?还是加入官兵,一起去打鞑子?

  如果今天就是死期,以哪一个身份死去,才对得起天下,才对得起列祖列宗?

  朱慈烺走回台前,向台下发出拷问:“现在,鞑子就在城外。在太祖灵前,你们准备怎么做?”

  三十八名囚犯面面相觑,他们对明廷满怀怨恨,对“造反有理”深信不疑。

  之前,对正义的追求成了信仰,让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然而,对方以洪武帝的名义,要求他们抗击胡虏,击碎了这份坚持。

  当异族入侵,当铁蹄即将踏破山河,还不挺身而出,还算什么英雄好汉呢?

  所以,他们的内心已彻底动摇,就差迈出那一步的勇气。

  从贼寇到官兵;

  从顺军到明军;

  从立誓推翻大明皇帝,到效忠大明太子;

  这是天翻地覆的改变,转折太大了,他们一时之间无法拐过弯来。

  就在这时,一个叫张阿三的马军掌旅猛然站起,大声道:“给我一把刀,我张阿三愿上阵杀鞑子。可是……以后我不能杀闯营的兄弟。”

  朱慈烺大声道:“很好,到前面来,向太祖皇帝效忠。”

  张阿三愣住了,向太祖皇帝效忠?向太祖的灵位效忠?

  他有些不解,然而,还是大步走到神主牌前,献上象征效忠的跪拜礼。

  朱慈烺朗声道:“从今往后,驱逐鞑虏就是你的毕生志向。本宫答应你,你的刀只需挥向清军,不必挥向顺营。”

  “是!”

  张阿三不再犹豫,发出庄重的誓言:“罪民张阿三,今日发誓效忠太祖皇帝。驱逐胡虏,虽死不悔。”

  说完,头颅重重磕下,在石板上留下一道血痕。

  接着,又有一个士兵走到神主牌前磕头,效仿张阿三立下誓言:“罪民胡老九,今日起誓效忠太祖皇帝。驱逐胡虏,虽死不悔。”

  “罪民伍彬……”

  “罪民丁志标……”

  “罪民舒九成……”

  随着士兵一个接一个许下誓言,朱元璋神主牌左右两侧,排起了一个长长的横队。

  他们挺起了胸膛,眼中不再彷徨,心中不再有畏惧。

  因为他们知道,即便生命只剩下半天,他们亦可以带着护国英雄的荣耀,傲然战死沙场。

  方以智站在一侧,也被这种悲壮的气氛感染,不禁热泪盈眶。

  自大明立国以来,朝廷对百姓造反向来较为宽容,主张严惩主犯,宽待从犯。

  在天启朝以前,经常出现剿灭农民军之后,只杀几个首领,其余全部释放的奇怪场面。

  究其原因,是朝野均有同情底层百姓的思潮。

  当然,这种思潮随着崇祯年间造反愈演愈烈,造成的破坏越来越大,而渐渐消散。可毕竟是有过的。

  方以智同情受苦受难的百姓,也同情被裹挟造反的顺兵。他主张明正典刑,只因之前这些人顽固不化,他觉得无可救药罢了。

  如今看来,这些俘虏并不是坏人,而是铁骨铮铮的好汉。

  而他们向太祖效忠,而不是向太子本人效忠,又巧妙地回避了“不孝”的问题。

  这是太祖原谅了匪首,而不是太子。既然张阿三等人继承太祖遗志,成了太祖麾下的守灵军,太子当然可以赦免他们的过错。

  当然,谁都知道这是掩耳盗铃,可有了新的说法,就有了辩经的余地。

  有了辩经的余地,不孝之罪就不是板上钉钉了。

  很快,全场只剩下程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