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刘寄奴

第七十六章 接替(1/2)

  殿内。

  刘穆之抬手抚着白须,满脸皆是欣慰之色。

  这用人识人的眼光在,无论刘义符往后有多大的,都至少能留有基本盘。

  比起感情,刘义隆是在烈武公刘道归家中长大的。

  而刘义符刘义真两兄弟,在前者坠马之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

  用人不唯“亲”,这一点上,在刘穆之眼中,刘义符要做的比他父亲要好。

  “主公,世子年少,尚且都能看的透彻,您…………”刘穆之问道。

  “那便依车兵所言,暂任车儿留守建康。”

  见刘裕承诺下来,众人也是各自轻舒一口气来。

  确定留守人选后,众人又商议起细枝末节。

  一刻钟过后。

  刘怀慎见今日议事已到了末声,便出言道:“兄长,荣祖他年轻气盛,该沉一沉心气………”

  “荣祖与车兵随大军北上,你莫要担忧了。”

  刘怀慎见此,叹了一声,无奈应下。

  半盏茶后。

  “今日便议到此,三军开拔之前,若是没有变动,便照今日所议调动。”

  “喏(是)!”

  宫门前,刘裕亲自相送刘穆之上了车乘。

  “道民啊,这些时日多歇息,应当以身体为重,大小事务,交由茂宗他们去做便是。”

  这句话,换做是大部分“君臣”来说,都像是在逼着对方交出权柄,让其告老还乡的意味在。

  但刘裕说此话,他心中是真这么想的。

  当初谢晦来府上,刘义符便曾将他比作是山中猛虎,这猛虎一旦离了山,野兽也就要冒出头来。

  那时,刘穆之定然是要比现在要操劳的多。

  “主公放心,自从不服丹药后,身子骨便健朗多了。”刘穆之莞尔笑道。

  “健朗与否,到了你我这般年纪,就该多歇息,朝中人才济济,有些事,不必亲自着手。”

  “主公才更应保重身体,世子聪慧,可毕竟年少…………”

  两人就这么说了好一会,方才分别,刘穆之上了车后,便轻声催促着车夫回府。

  “咳咳……咳咳…”

  “主人……”

  “无妨。”

  等车驾远去,刘裕方才收回了目光,转身上了车。

  正当车卒准备挥鞭时,被快步走来的张邵所打断。

  “主公,仆有些话要与主……”

  “上车。”

  “唯。”

  刘义符见到张邵上车,虽心中有些诧异,但他对其还是很敬畏的,仅次于刘穆之的那种敬畏。

  张邵之父张敞出身吴郡张氏,据说是大汉开国元勋留侯张良之后,刘义符不知是真是假。

  但事实上看,张邵与兄长张裕,都是不可多得的内政人才,刘裕也是一直让张邵担任刘穆之的左膀右臂。

  “主公,刘公今日气色红润,其实是令家奴抹了些许…………”

  张邵一上车,脸色便开始担忧起来,开门见山的说道。

  刘裕一听,皱眉问道:“道民的病,到底如何?”

  张邵常伴随在刘穆之身边协助他处理事务,刘穆之瞒得了旁人,却瞒不了身边人。

  刘裕对张邵所言不置可否,他也看出刘穆之几次借着叹息之余轻声咳嗽。

  “主公,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仆十分敬佩刘公,可您必须要有长远打算,以防万一。若刘公一旦发生了不幸,朝廷定要生乱,那时主公远在北方,该由谁来主持朝中大局呢?”

  张邵说完,脸上的忧色更甚。

  今日议事时,张邵对于刘义符、刘义真几兄弟选谁留守都不怎么在意。

  他在意的是,晋庭之中,再无第二个才能与声望能比肩刘穆之的。

  刘裕领大军出征,张邵没有意见,可今时不同往日。

  七年前刘裕北伐南燕时,刘穆之尚未年过半百,须鬓也未完全斑白。

  见刘裕一时沉默,张邵又道,“内忧一直存在,主公若是不加以解决,哪怕是攻下了关中,也迟早会因为后方的忧患而失去。”

  “道民的病虽未痊愈,可也比起正月时,也已好得多,当时你们便说是回光返照,害得我几夜未眠。”刘裕缓声道。

  “这……”张邵愣了下,又道:“不管怎样,主公应当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能等到东窗事发时再作打算。”

  “茂宗,你在道民身边做事,也有数载之久,我可记错?”

  “是。”

  “若…若是真发生了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