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刘寄奴

第十四章 正统(1/2)

  惊天之语脱口而出,可刘裕脸上则是一片淡然之色。

  而听了这一问的刘穆之顿时怔住,停下了脚步,说道。

  “主公知晓曹家是怎对汉献帝的,也知司马家又是如何对待曹家,司马家落寞已久,庸者辈出,早已成不了气候。可主公要将其赶尽杀绝,毫无益处,只会留下隐患呐!”

  世道有轮回,常有人将刘裕比作曹操,将当今天子比为汉献帝,这些类比并非是张口胡来。

  “隐患?灭口才是真正除了隐患,死人能做什么?”

  “主公该把眼光放远些再看,屠杀皇族,这怎不是隐患?隐患不在司马家,在人心!”

  刘穆之语气坚定的驳斥道,在这种等同于自掘坟墓的事上,他不会有半步退让。

  “司马昭当街弑君,开未有之先河,此后晋室衰微,八王之乱,衣冠南渡,这何尝不是天谴?”

  天子天子,上天之子,在一个看老天爷脸色吃饭的时代,谁敢在明面上弑君呢?

  “你方才还与我说不信这些,怎又信了?”

  刘裕有意缓和下气氛,打趣着说道。

  刘穆之苦笑应道,“主公知道,这不是信与不信的问题,所谓时势造英雄,若是天子贤明当道,穆之如今也只能在琅琊当一主簿。”

  见刘裕一时沉默,他又说道:“司马德宗禅位于主公,主公灭其族,从纲常伦理上,便要受人诟病,且自古以来,从未有前朝皇室灭族之例,主公此举,难道不也是在开未有之先河吗?”

  刘裕听了,深有同感,道:“司马家时行人神共愤之事,不得天下人心,我善待与否,有何区别?”

  “天下百姓尊的不是司马家,尊的是两个字,正统。”

  刘穆之道出正统二字前,还故意放缓了语气。

  “正统。”

  刘裕独自喃喃道。

  “不错,庶民、奴、羌、胡皆可为天子,天子是何人不重要,魏、秦之国主同样被奉为天子。而华夏正统,唯有晋,因此,晋室存,汉人之血性尚在。”

  刘穆之说到这,胸膛不断起伏,眼神中透着光亮。

  “主公欲成霸业,且将基业延续数百年,靠的便是这二字。”

  因为正统性,八王之乱后,晋朝依然能延续至今,尊的就是正统。

  强如苻坚大帝,雄踞北方中原,弱如当今北燕,割据一州之地,弹丸小国,也称天子,设文武百官。

  有不少从立国到灭国只有几十年光阴的国家。

  淝水之战能胜,本身就是一场奇迹,要不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只怕早就有所不同。

  而最重要的人和,就包括那些心向晋室的汉人,他们的倒戈尤为重要。

  桓玄篡晋建立楚国,连三年都不到,全国各地叛乱,也正是因此,刘裕才彻底走上人臣之巅的道路。

  “道民所言,我会考虑。”

  “这怎用考虑?朝中大臣,哪一个不是心向主公?司马德宗禅位于主公,主公应当好生善待才是。”

  刘裕的执拗让刘穆之开始头疼,语气也开始急促起来。

  刘裕自然是明白这些道理的,他今日问的问题,其实也不全是为了解惑,同时也是在征求刘穆之的意见。

  显然,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谈论这些为时尚早,先去用餐可好?”

  刘裕使出惯用的伎俩,刘穆之哀叹一声后,也妥协了。

  “那主公请吧?”

  两人便往后堂走去,等仆从将椅子拉开,刘裕才意识到不对劲。

  我儿呢?

  刘义符来到正堂,看着那些奏疏、信件等整齐摆放在案牍之上,好似垒起一道道高墙。

  他走近上前,仰着头往上看了看,从最上方抽出几本看了看,见都有批复印章,又细看了内容。

  过了会,他在刘穆之的批复上找不出丝毫漏洞,刘义符霎时心惊道。

  龟龟!我做卷子也很……可这………

  可那些试卷怎能跟半壁江山的政务相比,而且量之间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怪不得刘裕没做什么安排就马不停蹄赶了回来。

  “世子,郎主请您到后堂用餐。”

  仆从见刘义符平安无事,松了口气后带着他来到后堂。

  相比于自己家的府邸,刘府就更为雅致了些,有山有水,后堂还大的多,特别是那长桌。

  约有四五米长,宽至两米,两旁坐满了人,而刘裕却和刘穆之同坐在首端,刘义符便坐在第一排。

  有的时候,他开始怀疑刘裕是不是有些特殊的癖好,就比如喜好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