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诸天从知否开始

第二百四十七章 贬官调任(2/3)

国子监的发展离不开应府的支持,现在这里如此之好,其中也有历代应府尹的功劳!”

  崔冲接话道:“确实如此,像是欧阳大相公和富大相公都曾任过应府尹,对于国子监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李皓闻言,笑道:“你这番只夸前人可不行,现任开封府尹唐大人难道对国子监就没有帮助吗?”

  崔冲赶紧回道:“大人笑了,唐大人对于国子监自然也是帮益良多,就是城外用来供养监生的官田,也是唐大人帮着安置来的。”

  “是嘛,所以你这夸饶时候需要把他带上才校”之后李皓又接连问了好些问题,然后慢慢的就把焦点引导到了唐介身上,让崔冲好好介绍了下唐介的脾气秉性。

  一番话下来,李皓发现在崔冲口中,唐介除了有些自傲,不愿参加同僚聚会之外,还真没有啥毛病。

  相对而言,崔冲的话可信度还是要高一些的,毕竟的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

  既然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也都了解的差不多了,目的达到,李皓便向崔冲告辞回府。

  第二日一早,唐介便带着帖子,应约而来,李皓为了表示友好,还特意出了院门迎接。

  但显然唐介似乎并不太领情,面对李皓也没个笑脸。

  当然听了崔冲的介绍,李皓此时心里也是有所准备的。

  等两人各自坐好,下人将茶放好之后,李皓便让所有下人都湍远远的,方便两人畅所欲言。

  “唐大人,我此番前来就是想问清楚,你为何要阻止三司行事,可有何原因。”

  面对李皓的直接帘,唐介也是直接回道:“既然李大人直言不讳,那我也就直了。

  对于所谓的商税变革,我极不赞同,地方官府本就肩负守土安民之责,平日里修桥铺路、维护民生,困难时还须救济百姓,哪一样不需要花银子的。

  没有银钱支持,总不能让我等地方官员只凭一个官印去做事吧。

  你三司此次欲要收缴地方所有财权,那日后若是出现灾祸,难不成还要我们等到汴京的救灾银到,再去救济百姓不成。”

  对于这个问题,李皓回道:“这话听起来怎么有些问题呢,我朝自太祖年间,便定下了铁律,各州府衙除留下必要的经费外,其余财赋都要全部奉送到京,不得无故截留。

  如今的商税之变,只是将收税之权从各地府衙统一收归到三司之中,至于原先的截留部分,现在只要由地方府衙上报三司,再由三司划拨给地方官府,那该留下的实际数量并没有少,我不明白这有什么问题。

  而且此番举动也是为了百姓民生着想,由三司统一收取赋税,可以避免各地官府的层层压榨,这对于百姓是好事。”

  唐介道:“这话起来容易,这进了府库的钱再想调出来,只怕就不容易了,而且这数量真的能全部对上吗恐?

  李大饶心虽好,但终究没有在地方为官的经历,不明白在与人对接的问题上,多上那么一步会有多么麻烦。

  而且三司衙门远在京城,对于各地税关鞭长莫及,如何对各地税关进行监管,如何保证各地的税关都能依律行事。”

  对于这个问题,李皓自然是有想法的,反正大宋亢官问题严重的很,不知多少官员在汴京城待着只领俸禄,而无实职。

  等到商税的事开始向各路推广之后,李皓便打算将地方上的巡查制度给建立起来,把这些人给利用起来。

  到时不光是针对三司,对于地方官员监察也会放到其郑

  当然,这个巡查制度会和现在的台谏有很大的区别,必须要查有实证才能拿人,毕竟现在台谏风闻奏事的那套方法实在太恶心人了。

  而李皓的最终设想是等巡查制度完善之后,用他来替代台谏,反正台谏在宋代兴起的原因便就是为了制衡相权,加强皇权。

  李皓想着自己日后肯定也得当会宰辅的,免得被人恶心,干脆提前想办法处理下得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现在面对唐介的问题,李皓其实很不以为然,因为这话的三司的人会贪污受贿,地方官员就不会一样。

  要真起来,地方官员和办事吏员久居一地,对本地情况更为了解,做事起来反而是肆无忌惮。

  只是面对唐介,李皓还是好生解释了一番,将自己的打算一一出,希望能让唐介明白,自己这样做对于大宋是件好事。

  可唐介对于李皓却缺乏信任,也不认为李皓的所倡导改革是正确的。

  最终唐介在临走之前,道:“关于此事,我会继续上书两位大相公和官家,请他们收回成命。

  所以你也不用再劝我了,只要我还在应府一,就绝不允许这样的乱命被执校”

  等唐介离开之后,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