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茶的岁月

第三十一章:天下布武(6/11)

挣扎,并且停下了思考。不再去想怎么逃亡,虽然有时也暗自惴惴不安,却索性就随遇而安地待在他这里。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是他们家人在清洲的最后一次聚会,而且为了庆贺什么的,他们还想办得很热闹。据说要热热闹闹团聚一场,然后离开他们的家乡清洲。我本以为他那位眼神疯狂的哥哥不留下来和其它家人一起,当时有乐还有个想法,他告诉我这个如意算盘是等家人们都离开,他和我留在清洲老家,在他的故乡一起无忧无虑地玩多好。

  他还帮我设想了一番:“到那时,大概只有我老姐和她几个女儿留在老家,最多五德也还会在家乡住上一阵。除了这些守寡的女眷之外,哥哥们各去各的地盘了,等闲不容易再回来乡下。于是你就尽管在这儿住着,生小孩子也有人照顾。他们当你是我房里的,自会待你亲如一家人。甚至你可以在这里把小孩养大,将来就算要走也由得你。当然留下一起玩就更好啦。”

  能在一个大致还算安稳的地方生养孩子,这在当时对我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奢望。我已经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做到这样子,于是我不再想别的去处,就顺其自然地听由命运的安排。这在当时,也就是听从有乐的安排。

  那时这个计划之所以可行,是因为我们以为他那位眼神疯狂的哥哥要回自己所在的岐阜。

  三十三岁那年,他那位哥哥帮妻子归蝶夫人报了父仇,乘机取得娘家全境后,采用周朝立于岐山,打倒殷朝统一天下的故事,将已故老岳丈的据点改名为岐阜。此时开始使用“天下布武”印,并正式以武力统一为目标。朝廷看到了这个志向,永禄十年,圣谕正式封他为“古今无双名将”予以褒奖。

  “阜”指的是山丘,“岐”是取自岐山的典故。顾名思义,岐阜的命名是取自周文王以岐山为根据地、日后君临天下之意,由此可窥信长志向。他效仿周文王,以岐阜为根据地,展开长达十五年的武力统一征程。

  天正三年,他把家督之位以及清洲等领地让给了嫡子信忠,自称隐居,其实摆脱庶务,退居幕后谋求更加高远的目标。次年一月,信长于琵琶湖之畔,开始亲临指挥建筑安土城。于天正七年建成了五层七重豪华绚烂的安土城。据闻安土城内部极为通风,堂皇气派,瑰丽已极。获邀参观的传教士在寄回国的信中赞叹:“即使欧洲也没有如此豪华的城堡”。

  随即,信长把岐阜城让给儿子信忠,正式迁入其新筑于南近江的安土城。就以此为据点加快迈向一统天下之路。

  他把其余的兄弟、子侄全都召集起来,封赏了各自要去的地盘,在去之前一连数日,他们都到老家祭祖、扫墓,搞各种庆祝,仪式繁多。家乡的老人们高兴地说,从来没看到清须乡下这么热闹。

  有乐那时应该还没被封赏什么像样的地盘,不过他也依旧开心,能逍遥自在地待着,不被派去打仗和抢人地盘,在他而言就很高兴。他有一天想起来了自己还有块领地,拿着地图跑来对我说:“天正二年我被赐予了家乡一个郡的地盘,还亲自进行了大草城的改修。虽说没什么好玩的,不过改天带你去看一下,顺便去那里见我正室。是了,我就应该把你藏在那里,和我老婆放在一郡,别人想都没想到你会藏在大草城。毕竟清洲已归了信忠,他是对你家最有敌意的,我看你留在他的地头不安全,过了这几天就带你去我那里才靠得住。虽说跟他们比起来不过是个小地方,毕竟是家乡也好亲切。而且离这儿并不远,说来真应该回去看一下,出外这么久,连我老婆长什么样都忘掉了……”

  真要去他那里吗?这我还没有想好。去见他妻子会不会尴尬?我也不敢想。不过那时,我觉得能有个地方容身,好让我安安稳稳地生养小孩,才最要紧。我听了没说什么,只是抿嘴垂睫,既没点头也不摇头,还是那个心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那些天,我既没提出要跟他住在一起,他也似乎不好意思留下我在他房里同寝。由于还在清须,他家许多人都回来了,人来人往,故旧互相拜访,天天有人来回串门,我们心里都觉得此时不宜同寝一室。

  倒是有个清静地方,就是他姐姐那里。回清须乡下的头一天,我们草草地在屋内和衣而眠,各自歪躺一隅,天还没亮就被他老朋友利家拎粽子来吵醒之后,有乐瞅隙儿带我溜去他姐姐幽居的小院落,把我留在他老姐那儿。

  阿市笑眯眯地望着我,脸上神情奇怪。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啊?”阿市提袖掩齿,浅笑道:“一直以为我这位小弟弟不好女色呢,不料他也会领个女人回来藏着。”

  我表示无语。毕竟我不敢多言,不过阿市也渐渐的觉得奇怪:“可他为什么不把你留在他自己房里,却带你来藏在我这儿呢?”

  她三个女儿都很乖巧可爱,我跟二姑娘阿初很要好,与大小姐茶茶、小妹妹阿江也玩得来。在她们母亲自尽后,我总想着照顾三姊妹们。命运安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