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章:义无反顾(3/11)
我放下帘布,转头问道:“有没感觉到我们在移动?好多苇草渐渐遮挡住视线了……”
“向家的人驾舟往芦丛里避去,”这时我听到有乐的话声在篷舱外说道,“我们既已上了船,当然要随舟移动,难道要反而静止才合理?”
我怔坐片刻,脑子慢慢清醒了些,回想起黎明时分到舱内小寐一会儿,睁眼时却没看见有乐,我正要问他去哪儿了,其话声却从篷舱外边传来,郁闷道:“他伯父用这样粗的绳子也没拴住向雄?结果一没留神让他跑掉,我们对绳子还有信心吗?”
“信雄跑去哪里了?”长利伸头憨问,“啊,不对……向雄跑去哪儿了?”
有乐在舱篷外边红着眼圈儿坐望道:“他哭了一阵,然后咬断绳子跑掉了。船板留有几滩血沫,以及两颗迸裂之牙。谁知道他匆匆忙忙急着奔去哪儿?或许只是要跑进树林,到荒野找个僻静的地方继续哭。因为我们一下子太多人挤上船,未免打扰了人家……”
随着鹊影翩飞,向匡从芦丛间踩着洼土蹦跳而返,提刀上船说道:“不关你们的事儿,没打扰谁。料想我兄长要去为钟大人收尸,顺便一路奔在街市哭丧什么的,这方面他在行,从小就拿手。场面很感人……”信孝闻着茄子问道:“王经母子被司马昭杀害的时候,你哥哭得惊天动地是吧?据正史所载,他哭丧而哀感市人。司马昭闻亦动容,后来亲口对向雄说:‘以前王经去世,你在东市哭他,我不问罪。现今钟会叛逆,你又收殓安葬,我如果再宽容你。把王法用到哪里?’”
长利憨问:“王晶是谁呀?我好象在哪儿听过这个熟悉的名字……”
“肯定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有乐伸扇敲之,啧然道。“人家说的是三国时代曹魏大臣王经,原为农民出身,因得到同乡崔林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任官。其母说他太快出头会不吉利,但他平步青云,并在蜀将姜维攻入陇西之时,他率军出狄道城迎击蜀军,却被击败。遭包围在城中,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况。幸亏得到大将陈泰和邓艾的援助,合力击破姜维,脱险之后,他被朝廷召回。不久迁司隶校尉、尚书。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弄权,愤欲讨之。王经劝谏,但曹髦不听。参与这场御前密议的同僚纷向司马昭告密,王经不愿跟从。司马昭弑君后,王经因未向司马家族告密,而和其母一同被逮捕并处死。什么是为人应有的气节?这就是气节。然而下场往往不好,所以明知道是对的事情,真能做到有所坚持的人不多。但也正因为不多,‘道义’这种东西才弥足可贵。当时谁敢去哭王经?除了向雄挺身而出,哭于东市,没人有胆子为王经母子的遭遇公开表露过起码的一丝同情,钟会痛感这样的世道已然趋于崩坏。恶势力毒害了人心,因而罪恶得以横行无忌。向雄为王经哭丧,哀感市人。他哭的或并不只是惨死的王经母子;市人为之感哀,也许人们哀伤的亦不仅是死者。哭的是人心已死,哀的是世道沦亡。”
“那些混蛋会跟你讲‘道义’?”有个川腔之声忿然道,“稍看不顺眼,不知把你踩到哪里去。就爱折腾人,四处荼害各地老百姓。兵临成都城下那时,他们宣称要劝和促谈,你说谈什么?谈献城投降吗?并且警告东吴孙氏,继续向蜀汉援武只会‘延长’战事。好吧,那就献城投降,大家和平了吗?转眼给咱们成都百姓整出这一场满城劫掠的大乱。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国没了,家也亡了,你们趁心啦?把益州折腾到这个份儿上,真正的幕后大老板终于要亲自出场了吗?接着是不是又要上演丧事办成喜事的闹剧?给咱们也来一出‘巴蜀各界热切期盼司马相国来访’的恶心戏?好和坏、善与恶,真有那么难分辨吗?这个问题是明摆着的,占不占理,只要是人类,对正常的事情理解得都差不多,你说川菜好吃还是鲁菜好吃,这个见仁见智,能辩论一番,你说是饭好吃还是屎好吃?这个有啥可讨论的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是曹髦说的,然而曹髦只知其一。不论过去还是将来,始终有人比司马氏父子更坏。那些恶势力从未消失过,有些人的心肠坏透了,其实比司马氏更恶毒。就会装……”
“岂只这场大乱?”信孝闻茄转望道,“将来还有更多。很快就‘八王之乱’,包括成都这里也要陷入战乱。接下来又到漫长的‘五胡十六国之乱’……”
“这是一场真正的大乱。”向匡提刀指了指山上那片烽烟弥漫的寨栅,面色虞然道。“你们看那个地方,竖起的旗号一宿数改,变来换去。几拨人马连夜厮打到天亮,尚未见分晓。刚才竖起又倒塌的是邓艾的旗帜,此前扔下几支胡烈和田续的旗子,邓艾旧部天快亮时赶来一拨增援,夺寨得手也没片刻,卫伯玉带来的人马又攻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