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殊途同归(7/11)
“那是庞会,”信孝抬起茄子闻了闻,低言道。“庞德兵败被关羽斩杀,从《三国志》记载可看出庞会作为其后人在曹魏受到了尊重与厚待。在高贵乡公的传记中亦称庞会有先父的勇烈之风,认为他是一位不错的将领,而且和父亲一样对曹魏忠诚。此人物争议在于其随军灭蜀后,找到关羽后人杀尽,令诸多读史者唏嘘。后世的司马氏追捧者想方设法为其洗白,总有注重‘胜者为王’的慕权之徒要推翻《蜀记》的记载,然而任何史料皆明确指出,刘禅投降后,关彝与整个关家都留在了蜀地。钟会之乱未成功发动就宣告失败,魏军在成都烧杀抢掠,关彝一门遭杀害。包括唐代名臣房玄龄牵头著述的《晋书》在内,历朝正史对此别无疑问。”
长利憨问:“外边有个横刀家伙样子像吴服街戏园里爱演坏蛋的那个罗烈,不知他是谁来着?”信孝瞅着窗外,猜道:“那个满脸横肉之人大概是钟会的部将王烈,我家里有一套三国绘像卡片儿,记得他似乎就是这模样。我也觉得他像已故的戏园奸角罗烈……”
“都是该死之人,”小猫熊模样的黑眼圈儿家伙恨恨的说道,“遗憾的是我未早听姜维之言,若先将他们诛杀,就没这般后患,却坏了我大事……”
“人生除死无大事,”束发缓带的中年汉子信步登阶,看到仍有些挂彩未倒的蜀吏犹然强撑着在殿门前挡住去路,他步不稍停,温言道。“你们退开。认输并不丢人,识时务者为俊杰。”
因见那班蜀吏岿然不动,束发缓带的中年汉子摇头自嗟。其部众纷纷挺戈去捅,蜀吏接二连三倒在尸堆中,最末几位老者悲歌慷慨,相互搀扶着退至柱下嘶声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宗麟在殿内听闻,不禁潸然泪落,为之唏嘘不已:“没想到在这里听见汉高祖创作的《大风歌》!”长利憨问:“怎么才三句啊?”
“其实就只有这三句而已,”有乐啧出一声,往扇子上记录数字,脸没抬的说道。“刘邦又不是文人,他能写这么多字都不错了。根据南朝梁太子萧统编撰的《文选·卷二十八》杂歌类所载,此诗歌仅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作者内心对天下尚未安定的浓郁惆怅。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大气磅礴,包含了丰沛的感情,别具一格。”
乱兵拥上前砍倒悲歌老者,但见有个文吏负伤未死,爬在地上流着尿汁退缩不迭。乱兵纷围笑觑,不时伸戈戳他。文吏不禁哭了出来,从刀戈下挣扎而退。直至背抵墙壁,避无可避。乱兵围近吆喝:“怕了是吧?我们属于仁义威武之军,心怀仁德。若肯跪拜磕头求饶,便不杀你!”文吏虽有惧色,却摇头哭道:“你们别这样逼人太甚好不好?”乱兵伸刀砍斫腿足,喝问:“投不投降?你到底服不服?”随即挺戈戳入胯下,使流更多血水淌出,乱兵纷声肆笑之际,倏见两只手破壁而出,抓扼逼近墙前的二人喉颈,拽他们脑袋互撞,接着咔嚓拧断头颈,抛躯掼飞,撞翻后边数个乱兵,滚下台阶。
其余兵将惊哗声中,纷将鎗戈搠去,墙壁豁裂,一个秃头汉子从侧殿穿出,撞入杂兵之间,猝然撂倒数人,旋即脚蹬鎗杆,籍借急踹之势,腾身而起,迅捷地翻上屋脊。身下乱矛耸如荆棘丛,搠向空中,却未扎着其躯。
长利瞠望道:“那个秃子想必属于向家的人。他们不是拜佛的吗,出手怎竟也有这般悍狠?”
“佛家也有狠辣的一面。”宗麟从窗边拽他伸望的脑袋回来,低哼道,“没有伏魔金刚,谁来护法?别以为讲慈悲,就不要凶神恶煞。你随便进哪个庙看看,那些神像凶不凶?”
“前次你进我们那个小祠,里面没有任何神像。”小猫熊模样的黑眼圈儿家伙叹道,“有向家的人就够了。他们家族除了向雄之外,其余皆狠角儿。我见向雄忠厚老实,就让他跟随身边办事,也顺便约束他。因为向雄耿直刚烈,为人又一贯仗义执言,经常得罪掌权之辈。司马家族杀害王经母子,向雄公然哭丧,差点儿引火烧身。虽说司马昭当时忍住不追究,那些投靠司马家族的人却不断找碴儿,继任河内太守刘毅曾经无故鞭笞向雄,后来吴奋代替刘毅担任河内太守,又因向雄发出小小的谴责把他关进监狱。我掌管司隶的时候,将向雄从监狱里征召出来当都官从事,他又重新留起了头发。向家的男人虽不是僧侣,却大多剃头,自称俗家。”
信孝闻着茄子,在我后边低言道:“天下归晋后,向雄为家族谋出路,不得已再次出仕,累官升任至黄门侍郎。当时吴奋、刘毅都是侍中,一同在宫廷为官,起初向雄不与他们说话。晋武帝司马炎知道后,敕令向雄应恢复臣属间的友好关系。向雄迫不得已,便到刘毅家里,拜见之后说:‘早先接受了诏命,主从之义已绝,怎么样?’接着便离去。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