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风起1978

第六十六章 七零末的饭圈文化(1/2)

  一向受女孩子喜爱的诗歌,陈晓玉反而并不感冒。

  倒是小说,她更喜欢得多一些。

  这一看就是彻底沉浸了进去,直到身后传来堂妹诧异的声音。

  “姐,你这是看什么呢?”

  陈晓燕的目光落在书册上,眉头挑起:“小说?你平时不是不喜欢看这些么?”

  “谁告诉你我不喜欢了,我只是很少看。”

  陈晓玉合上书册,抓在手里晃了晃:“我刚才看的还是你偶像新写的小说。”

  陈晓燕看清上面的字样,顿时睁大眼睛,满眼的惊奇和欣喜:“《长春》杂志?不是说要一个星期后才发行吗?你哪来的?”

  关于《长春》杂志的复刊,早在各个报纸上有预热。

  顾明作为文坛大热新人,他的作品自然也有提前预告。

  陈晓燕早就做好准备到时候抢杂志了,没想到自家堂姐提前一个星期给拿到手。

  “样刊,是我上次那个朋友寄过来的,就你见过那个,他的文章也在上面,你可以猜猜看是哪篇。”陈晓玉笑容玩味地说道。

  “那个孟浪之徒也会写文章?”

  陈晓燕撇撇嘴,“那我得好好看看了,哪篇最肤浅肯定就是他的。”

  ……

  整整四十五个小时。

  顾明在上铺躺得身子板都快硬了。

  此刻他无比感激远在浑江市的吕政委,得亏是对方帮忙给定了硬卧,这要是硬座,自己的腚怕是都坐出痔疮了。

  就这按付城的说法,时间算中等,多的是连续坐三四天的人。

  这就叫由奢入俭难,前世的时候他也吃过苦,现在重生回来反而吃不消了……

  顾明没记着跑去乐清找人,他只知道赵章光在乐清,具体在哪却不清楚。

  先拉着付城在杭城找了个旅社下榻,有剧团给的介绍信,没遇到什么波折,一人8毛算一天的床位。

  房间跟后世的学生教室差不多,墙边围着一点二米宽两米长的两层木床,有垫被和盖被,一个屋子里能住20个人。

  两人也没心情在乎住宿条件,合衣往床上一躺,瞬间融入到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中。

  直到第二天,付城喊醒了顾明。

  “我买了早饭,你垫巴两口,咱洗洗澡出发。”

  哪怕这床位费不是付城出,他也心疼得厉害,一天两人就是一块六,何况早点办完事回去,他这心也不用吊着。

  “成。”

  顾明接过葱煎馒头,也就是所谓的生煎包。

  这在杭城算是高档早点,香气引得屋内其他人不断抽动鼻子,眼里满是幽怨。

  三下五除二搞定早餐,等他洗完澡再出来后。

  就见付城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张报纸。

  “看啥呢?”

  “《华夏青年报》,那记者真没撒谎,咱们在火车上联欢的照片都给放上去了。”

  付城将报纸递给顾明,指了指上面的灰色照片。

  赫然是顾明双手打着拍子,载歌载舞的画面,照片里其他男女皆是双眼崇拜地望着过道中央的他。

  擦,自己当时看起来这么潇洒帅气的吗?

  这记者的摄影功底有点水准哈,连现场那股随性的气氛都从照片中营造出来了。

  旁边配文是那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就是这诗写起来不如文章来钱快,总共才那么一百来个字,听说稿费是按千字多少算的。”付城替顾明打抱不平道。

  “那倒不是,诗歌的稿费计算方式跟文章不一样,诗歌每20行就算一千字,曲艺是每40行算一千字。”

  顾明稍微给付城解释了一下这时候不同文艺载体稿费的计算方式。

  这里面要说最坑的就是曲艺。

  八零年代作曲界有个谚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元)’,指得啥意思呢,当年著名作曲家铁源写了一首歌《十五的月亮》,火遍大江南北,歌手董文华因为唱这首歌一跃成了全国著名歌唱家。

  但这首歌的曲作者铁源只得了16元稿费,就这还得给词作者石祥分一半。

  “要是这么说的话,那你一个字隔一行,岂不是更好?”付城异想天开道。

  “哎,你这个想法不错,但报社一般不认。”

  顾明笑了笑,心里默默补充了一句,古龙除外。

  传闻古龙是按行数计算稿费,这才经常有一个字两个字就是一行的特色写法。

  对方的《凤舞九天》里写过这样的句子。

  星。

  星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