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我先来的(1/2)
“这么快就有想法了?”
辛民一脸诧异,他以为顾明怎么也得准备个半个月,“说说看。”
“我打算整个小戏,像咱们的二人转和拉场戏,其实都有剧情的成分,但还是以唱为主,我要整的小戏是以演为主,主要靠台词和动作来当包袱。”
顾明从来不干以短攻长的事儿,他会听二人转,可要说在那些经典老戏上去改动,那就不成了,没有那个金刚钻。
但是小品,他是年年不落,尤其是本山大叔的,台词动作句句铭记于心。
“小戏?以演为主?”
顾明的回答,超出了辛民的预料。
这还真涉及到他知识盲区了,他是导演不错,可那是指导团内的经典剧目,在原有的框架里涂改。
按照顾明给出的说法,对方这是要整出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节目啊。
难度瞬间就拔高到天上去了。
“对,时长局限在二十分钟以内,演员三五个足够,也不需要啥道具,就是攒本子费点事儿。”顾明解释道。
听到节目投入成本不大,辛民顿时放松了下来。
他摩挲着下巴道:“这样,你先尝试做出来,到时候内部试演一下,效果好的话,拿到义演上再试试,反响都可以,咱们就加入到正式演出节目单里。”
说实话,他也不清楚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但顾明的才华是摆在这儿的,不介意让对方折腾一番。
真能做出来个好节目,那是好事。
做不出来,无非就付出点时间和人员成本,只当是锻炼新人了。
“成,那我先把本子攒出来,再找几个人做出来再给您看。”
顾明点头,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好处。
换作在其他的大剧团,他一个新人,想折腾都没机会。
“嗯,但是这事要放到慰问活动以后,这段时间你和大家的精力还是要专注到排演上。”辛民叮嘱道。
“好。”
顾明应下后也不走,就东拉西扯着。
这让辛民又好气又好笑,说道:“你小子别装了,不就是想问调入县剧团的事情么,告诉你个好消息,你的工作关系已经转到咱们剧团了。”
对方说出来的时候,顾明还有些发怔,反应过来瞬间被狂喜给充斥。
咱以后也是有编制的人了!
跟文宣队相比,县剧团的饭碗显然更铁一些。
这也是他两世为人,第一次捧上铁饭碗。
“不过这事暂时不要宣传,你自己心里清楚就行。”辛民提醒道。
毕竟在场还有其他没有入团的人员,万一心生嫉妒闹出事端,就徒增麻烦了。
“明白。”
顾明犹豫了一下,问道:“那杨红唯和付城他们两个呢?”
“杨红唯,我们内部开过小会,确实优秀,但要等到慰问活动以后,才会考虑转关系,至于付城……他经验是有,可年纪有些大了。”辛民说道。
顾明叹了口气,其实他主要就是替付城问的。
前者自然不用担心,以她的能力到哪都不缺单位要,只是后者的话,年纪方面确实是个短板,各个剧团不缺有经验的,相反缺得是有潜力的新鲜血液,来保证传承。
这个问题只能留给付城自己去解决了。
……
9月24日。
四天的时间过去。
《一代人》的热潮非但没有退去,反而愈演愈烈。
成了当代诗坛的一颗耀眼的星。
随着《长春日报》辐射的地域慢慢向外扩散。
以至于成堆的读者来信,每天都向报社飞去,本来许静是想寄给顾明的,后者直接让报社编辑帮忙给回信了。
他真要挨个回信的话,一天不用再干其他事情了。
好在县剧团的人嘴还是都挺严实的,愣是没把顾明就是顾明的讯息给传出去。
但依旧逃不过神通广大的各个报社的记者。
一时间不少记者找了过来,通通被拒之门外。
咚咚!
“我是《长春日报》的许静,提前跟顾老师约好了。”许静拍着门,昂首道。
看得周遭吃了闭门羹的记者们那叫一个眼热。
他们就是听说了对方因为顾明一首《一代人》,让报纸销量大增的事例,才费劲巴拉地找过来。
嘎吱——
铁门打开,王玉兰警惕地看了一眼周遭的记者,小心地将许静给放了进去。
现在的她,由于顾明一声声姐姐的喊着,早就把后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