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风起1978

第五十二章 你小子藏挺深啊(1/2)

  实际上在七零年代,剧团的生存环境没有那么差。

  因为这会儿剧团演出是可以收费的。

  比如说豫省豫剧三团每天的演出费就是四千块。

  只不过是山里红剧团所处的位置不行,前往山区、林区的义演又多,一年下来成本将将能保住,有时还需要县里补贴。

  顾明提出的开发副食策略,倒是给予了辛民不小的启发。

  他心中赞叹,笑道:“还有吗?”

  “改进节目,加之创新,老戏各个剧团都会,群众早就看腻了,并且人家请演出肯定是要请有新鲜玩意儿的,这三点做到,山里红剧团起码还能再延续五十年。”

  顾明说的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只是没有几个人会像他看得这么全面。

  毕竟他是眼睁睁地看着许多剧院由盛至衰,再由衰至盛。

  就说这山里红剧团,到了他重生之前,还有演出活动呢,不过团内成员如何,他倒是不清楚。

  “五十年后呢?”

  辛民对于顾明给出的这个时间节点很感兴趣。

  “这谁知道,说不定就淘汰了。”

  顾明笑了笑,到时候指不定变成线上直播了。

  反正真到了危难之际,什么行当都会找寻生路,找不到的那就只该被淘汰。

  “怪不得都说你是个人才,我看不然……”

  辛民来了个大喘气,欣赏道:“分明是大才,你方才不是提到节目创新,我看你在这方面就很有灵性,给你一个开新节目的机会,团里的人和器械任你挑选,你敢不敢?”

  呦呵,这老头激将法都使出来了,怎么连个大饼都不舍得画?

  “不敢不敢,我就是一新人,还得多磨练。”

  顾明连连摆手,他不是曾经十五六岁那种热血方刚的小年轻了,过了稍微一激就往前冲的年纪。

  他已经十八了。

  “你这个新人可是压了多少前辈一头,而且在山里红剧团,不讲什么前辈,谁行谁上,这话我就敢撂在这。”辛民掷地有声道。

  论资历,他才是目前团里最高的那个,他不讲,看谁敢讲?

  况且,他心里也有苦衷,就剧团现在的情况,哪有条件去按资排辈,老人们生怕哪天饭碗砸了,巴不得来个顶梁柱撑起团里一片天。

  顾明也没想到,自己来的头一天就被委以重任。

  莫名有种从破船跳上贼船的感觉。

  “辛叔,真不是我不愿意,关键咱也不是县剧团的人,哪敢揽这摊子事儿。”顾明一副为难的表情。

  辛民一愣,顿时笑了起来:“好小子,搁这等我呢是吧,放心,这两天就给你调动过来!”

  这小子是真滑啊。

  但想想也是,若是不老成的话,之前那些提议一般人还很难想出来。

  “那我先琢磨琢磨,您忙。”

  顾明喝了半杯茶,冲辛民笑了笑,就退了出去。

  过了半分钟,兰姐推门而入。

  “这小伙子怎么样?”

  “是个帅才,可惜咱们庙太小,不知能留到几时啊。”

  辛民叹了口气,发现人才是好事,可这人才太好又成麻烦了。

  ……

  一连过了好几天。

  顾明在县剧团几乎处于放养的状态。

  《拥军秧歌》的排演不用他管,付城就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其他剧团成员就更不用多说了,全力准备着拥军慰问的节目,时不时还要出去义演一下。

  也没人来管顾明,都知道辛团长对他很看好,甚至刚来就让其自己开一个新节目。

  这让他很是潇洒了一阵,17号骑自行车回家过了个中秋,跟李虎和伊藤次郎聊了下松茸的事儿,还给陈晓玉写了封信,把自己半只脚踏入县剧团的喜讯传递了过去。

  至于新节目,他也琢磨了挺多。

  一,时长不能长,刚上来就整大动作,容易吃力不讨好;二,根子还得是东北文化,群众喜闻乐见的那种;三,得能压得住场子,不说拿出来一下把所有人给镇住,起码大半见了都得说声服。

  这跟《拥军秧歌》还不同,那是临时拿出来往拥军慰问活动上塞的,属于限时节目。

  而新节目,以后是得拿到各地去演出卖票,得经得起考验。

  这就得拿出点真东西来了,顾明思来想去,把薅羊毛的对象放在了北境之王本山大叔身上。

  要说东三省人民最喜欢看什么节目,那很难争出个一二三来。

  但本山大叔的作品,拿出来至少能保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