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史无前例的殊荣(1/2)
到了下班时间。
顾明和杨红唯等人回了办公室。
本以为要等来例行的小会,谁知左等右等都没等来杨队长。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天下午的争吵。
办公室里的气氛也是相当怪异。
分为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是杨队长的人,一派是顾明和付城,杨红唯坐在中间地带。
“看来杨队长是有事,我家离得远,就先走一步了。”
顾明站起身,就朝着门外走去。
换作之前他或许还有耐心,但现在得知整个文宣队都陷入倒计时,其他人的想法就不在他考虑当中了。
“咳咳,我家里也有事。”
付城紧随其后,他更不会一个人落单留在这儿。
很快,办公室内众人纷纷找起了理由,谁也不愿平白无故加班。
仅剩几名杨队长的骨干面色铁青,也无法阻拦大势。
这一幕看得选拔赛身为评委的老前辈深深叹了口气,人心散了,队伍哪怕不散也迟早要完。
顾明走在回前营大队的土路上,内心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自行车迎进门。
到时候再找童书记安排个宿舍,两边来回奔波着也不辛苦。
希望赵俊生那边给点力,早点把稿费单给寄过来。
甚至他都不需要稿费,能有个单子证明钱的来路,就心满意足了。
正瞎琢磨的顾明突然察觉到不对劲。
按理说,这个时间点生产队的人都应该下工回来了。
怎么路道两边一个人影都看不见?
再往前多走一个路口,平静的村庄顿时就喧闹起来。
敢情人全在自家院子里站着。
“咋了,我家出啥事儿了?”
顾明心中一慌,一边问着一边脚步加快跑了起来。
“哎呦,明子回来了?”
“啥明子,以后得叫作家了,这可是咱前营大队的文曲星。”
“要我说这上学也不是没用,陈家妮子考了大学往后就是干部,顾家小子现在又是进文宣队又是当作家,小孩还得送去上学。”
“不能这样说,那李家虎子不也送去读了好几年……”
乡亲们的议论声压根不避人,听得顾明放慢了脚步。
这话里的意思不像是家里出事了,倒像是自己写作的事情被曝光了。
可稿子才送到赵俊生手里,一没定稿,二没发刊,乡亲们不至于这么大阵仗吧?
从院子里出来的李虎额头闪过几道黑线。
特娘的,自己是躺着也中枪,那是他不愿意学吗?
分明是知识不愿污染他质朴的大脑……
“明哥,你这回牛逼大发了,人家省城杂志社的编辑为了收你的稿子,专程跑到家里等你,这都屋里坐一个小时了。”李虎上前诉说着来龙去脉。
顾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赵俊生找上了门。
自己还真低估了对方的魄力,算算时间,这是看完稿子第一时间就朝自己家赶了。
想明白了这点,顾明神色瞬间淡然了许多。
现在攻守易形了,投稿子前是他求着人家,投稿子后是杂志社求着他。
嗡嗡嗡爆发后,除《解放军文艺》外,全国的文艺刊物都陆续停刊,到了后期,更是被称作‘八亿人民八个戏,八亿人民一本书’,可见文艺作品有多匮乏。
连那位都忍不住出言要求调整,这才得以慢慢恢复。
《人民文学》《诗刊》于1976年复刊,而《长春》则是在今年才得以复刊。
如今华夏文学界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别看各家收到的投递稿件不少,但好稿件却是稀有物。
尤其是如顾明这般年轻的作者,正处于创作欲望蓬勃的时期,又能拿出《棋王》这等水准之上的作品,几乎是各家杂志社必争之人。
并且还有一个巧合,是顾明不知道的。
后世《长春》在1985年4月发表过韩邵功所作的《文学的根》,被视为‘寻根文学’的宣言,而《棋王》恰恰是‘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
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走进院子。
顾父顾母还有贾长海都围着一个人坐着。
那人赫然便是赵俊生。
见到顾明回来,赵俊生脸上闪过一抹激动之色,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这趟大张旗鼓进前营大队,就是觉着顾明出手大方,可能不缺钱,那就从名上下手。
只不过来了顾-->>